讀《明心寶鑒》,有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心若不安,人就永遠不會有“穩”的感覺;而心中的欲望太強,就永遠無法過那種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生活。
只有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于樸素寧靜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簡靜的瀟灑從容。
身要安,性要定,當然首要心安。
“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都只在人心”。心安定了,個性就安定了,個性安定了,身也就安穩了。
一個人身心都在穩定安適得狀態下,就會住茅屋都覺得妥當,粗茶淡飯也甘之如飴。
社會大發展,世事太繁雜,人心多處于浮躁之中。碰到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就亂了陣腳,開始出現慌亂憤怒懷疑等等情緒,這就足以讓人茶飯無心,食不知味。即使山珍海味當前,還是食難下咽,哪里還吃得出飯菜香?
只因心不安定,很多人住的是華屋,出入有名車代步,但終日煩躁苦惱,豪華的房子對他來說反而像個牢籠,根本無法享受安穩的生活。
或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說法:“住茅屋便身安穩,菜根香讓人性安定。”
人類文明進化到如今,許多人已經開始反思并嘗試,如何在過度大開發中,再度返璞歸真回歸到自然。
古哲賢士在仕途中極度疲憊和厭倦后,往往會選擇清閑的隱居,或登山擇屋,守候一田茶樹,靜送日升日落,讀自己想讀的書,自己自足,作一個充耳不聞山外事,一心只管花樹茶的“小隱”。
更有甚者,看破紅塵,身處鬧市而心如止水,以水為師,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適應環境,這種可算是“大隱”,卻是我們極難達到的境界。
身處現代城市喧囂中的我們,其實更向往“小隱”的生活,蓋一間茅屋,在清山和秀水的夾角,種一田茶樹,在種茶和品茶中找到生命的坐標。早晨,推開格子窗,有一輪紅日從山的底角升騰。傍晚,又見一輪紅日在彩霞的映照下徐徐回家。晚風一吹,更吹開思緒,吹滅世俗的燈,吹醒了本真的自我。像余秋雨說的“在更高的一個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然而,向往終歸是向往。人就是這樣,行動永遠也趕不上思維,如果真正給你小隱的生活,我們又有幾人會舍棄當下去選擇那返璞歸真的生活呢?
前段時間關注了一位不一樣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她真的是現在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出生于四川大山里,自幼沒有爹娘,是奶奶一手帶大。因為現在奶奶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于是她辭掉大城市的工作回老家照顧奶奶,可是待在家也得生活啊,于是她通過學習攝影、剪輯等一些新技術與自己的廚藝相結合,錄制不一樣的美食視頻到網上,每一道菜的原料都是現摘現做,每一個場景的擺設都別有韻味,加上她的古風裝扮,給人一種向往而又不忍心打擾的感覺……善良又能干的她很快有了很多粉絲!我想大概是因為大家憧憬那樣的隱于世的美好生活而又沒有勇氣脫離現代化生活去實現的原因吧!
小隱隱于身,大隱隱于心,心若安定,身在哪里又有何妨?既然小隱難隱,那就讓我們去嘗試身雖居鬧市,以小隱之心成就大隱之心境——心安性定!
當今世界物欲橫流,一個人如果能放棄功名利祿等各種欲念,冷卻人世間的奔競追逐,心安性定,不張揚、不虛浮,默默地堅守自己心靈的菜根香,就能長存其鳶飛魚躍、活活潑潑的天性,淡然從容,以一份精神上的淡然空靈而遺世獨立,笑對人生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