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于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
原諒我的無知,我原先真的以為這就是個故事,最多是個考驗智商的類似于“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的MBA課程案例。
最近在研究競爭分析、經濟學、博弈論,基本上所有的課程一開篇就會來介紹“囚徒困境”。
初步分析
仔細的研究了下,發現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用博弈矩陣來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么:
站在我們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很顯然,A和B都選擇沉默總總體上來說是最優的選擇。
但是由于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于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所以最終他們會選擇左上角的結果。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
忽然想到一句話,覺得很貼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囚徒困境常見嗎?
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
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以前在我家旁邊有兩個超市:華聯和易初蓮花。
因為客戶群體、銷售策略以及商品的近似度相當的高,而兩個超市就隔了一條非正式馬路。天知道后開的那個超市怎么會選擇這樣的地點。同時,兩個超市都沒有什么所謂的“忠誠客戶”。
簡單來說,大爺大媽明確表示“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買”。
一般的策略是這樣的,一個超市的某個商品會低于隔壁,但是其他商品保持正常或者微小的不易察覺的“高價”。因為一般去這種大型超市都是大采購,很少只購買一樣商品的,所以這樣的“搭售”至少可以保證正常的利潤。
然并卵,超市決策人太低估wuli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了。
某大爺在華聯打電話:“老太婆,你那邊白菜賣多少錢一斤?”
某大媽在易初蓮花:“5毛!但是這里雞蛋說是特價5塊錢一斤!”
某大爺當下就決定“我這邊白菜賣4毛6,比你那邊便宜,那我就在這邊買白菜,你在那邊買雞蛋!”
……
最終就發展成兩家超市的各種商品都開始打價格戰,一家直接面對著另一家豎了個超級大的廣告牌“比比誰家的價更低”!
太狠了!
但是大爺大媽們都很HAPPY,并且明確表示“我們時間多,省錢才是硬道理。”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明,其實這里面已經出現囚徒困境了。
兩家超市都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想要爭取更多的顧客,爭取更多的銷售額。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考慮到競爭對手反應,就開始陷入困境了。
囚徒困境無解嗎?
一般我們一提到困境,delimma,就會認為是進退維谷,無解。
但是其實是有解的。
如果A、B兩個囚徒有辦法事先通氣,或者找個第三方去達成合作,那么囚徒困境就會被打破。
所以囚徒困境的解是:行業內的合作。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兩家公司在某個領域斗的你死我活,但是在某些領域卻攜手合作。
合作的意義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以win-win為目的進而獲得超額利潤。
對應到產品管理
試想一下如果你手上有好幾條產品線,那么公司發展和產品管理的過程中也需要避免出現囚徒困境。
喬老爺子接手瀕臨破產的蘋果時,將蘋果的15個臺式機型號減少到一個,并且還說服了微軟向蘋果注入了1.5億美元的資金。
一方面我們站在自身企業內部審視產品線的去留,另一方面我們要站在整個行業和市場的角度決定和競爭對手進行適度的合作。
寫在最后:
小婧一直覺得世界上最復雜的事情往往就是看上去最簡單的。
就是因為看上去簡單,所以很復雜。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產品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想和小婧一起同行,就請關注“與小婧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