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劉禹錫。
說起劉禹錫,還有一個小故事。說是有一位女婿到老丈人家做客,女婿本待告辭,突然天降大雨。老丈人揮毫大書四個人名“大禹、姬旦、杜甫、劉禹錫”,女婿一見,大笑不走了。
老丈人故意問他:“賢婿為何留步?”
女婿笑答:“下大雨,雞蛋、豆腐,留女婿!”
言畢,兩人大笑。
曇花一現的“永貞革新”失敗后,因皇上無德,將劉禹錫等賢臣流放的流放、貶官的貶官。劉兄被貶到郎州(今湖南常德),當時是個偏遠的荒僻地區。劉禹錫經常深入民間訪貧問苦,沒有被打擊所折服,一待就是十年。
這十年,朝廷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人想到劉禹錫是個有用之才,就向唐憲宗建議調他回京城做官。這樣,劉兄又回到了長安。然而,他在邊荒地區呆久了,對長安的官僚生活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劉禹錫為此常常悶悶不樂。有朋友好心勸他去游訪京都的一座道觀。此觀以桃花而聞名,又值春暖花開,桃花怒放。劉禹錫就攜友一起游覽桃花觀。劉兄看到桃花盛開,感到人事皆非,又聯想到自己被貶再度返回長安,生活之多艱巨變,不由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一股詩意油然而生,當即揮筆即興寫詩一首《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別后栽。
劉禹錫的詩本來就很出名,這首新詩一出爐,很快就被到處傳誦。有些大臣本來就嫉賢妒能,一直反對朝廷召回劉禹錫,他們聚在一起一琢磨,發現這首詩名虛為寫桃花,實為諷刺他們這幫新貴的,就偷偷向唐憲宗打小報告。唐憲宗耳根子又軟,就將劉禹錫貶到播州當刺史。播州這個地名有意思,播種的州,今貴州遵義市,遵義就是改變我黨我軍歷史的圣地,不愧是播種了革命火種的地方。
因劉禹錫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歲小兒,播州窮鄉僻壤,難以遠行。經宰相裴度說情,唐憲宗又將劉禹錫改任連州刺史(廣東連縣),他后來又輾轉了幾個地方,宰相裴度又設法將其調回京城。
劉禹錫回到長安又值暮春時節,他想起了那個桃花盛開的地方――玄都觀,于是就故地重游。原先的桃樹,由于無人照料,一片狼藉,由此他聯想到十多年前那些有權有勢的“新貴”們都一個接一個地倒臺,而自己仍老來彌堅,仍堅持著當初自己的名節,于是他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的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就是成語“前度劉郎”的出處。
一些大臣聽到劉禹錫的詩,認為他又在發牢騷,于是又如法炮制,繼續在皇帝面前說他壞話。不久,劉郎又被貶官了。
文人墨客一般都是遷客騷人,十有八九都是“哀民生之多艱”?,F在我們聊點愉快的。
差不多與劉禹錫同期有個詩人,名叫崔護。他住在長安,一連考了幾次科舉,都沒有高中,心里很不痛快。(好的是,離考場近,不用每次都背井離鄉。)
一年的清明節,桃花吐妍。他獨自一人去城南散心,不知不覺走到一個村子,崔護口渴難忍,不由地敲開一戶村民的院門,想討口水喝,開門的是個美貌女子,嬌艷的姿容,仿佛桃花盛開,盈盈雙眼如秋天湖水,淺淺柳眉宛如蒼穹彎月。她親自為他捧出一碗水,甘甜的水讓崔護心曠神怡、久久回味。
第二年清明節,崔護故地重游。他又來到山村這戶村名的家門口。但看到門上卻上著鎖,他的心情非常惆悵,于是在一扇門上題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過了幾天,他仍然放心不下,心里一直在尋思:那個美女哪里去了?實際上,他已經深深暗戀上那位山村美女,于是就再次來到山村。有一位老人開門迎接他。當老人知道崔護就是門上題詩的人,便告訴崔護,他女兒自從去年清明之后,茶不思飯不想,得了重病。前些日子,老人帶著女兒外出求醫,回來時,女兒看到門上的詩,毛病更重了,現在剛香消玉殞。
崔護一聽,知道美女也愛上了自己,便要求進去向女子訣別。
他來到臥室,看到那女子容貌如生,如同桃花般鮮艷,只是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崔護頓時淚如泉涌,悲從心來:“你快睜開眼睛,想你的人來了?!?/p>
一會兒,居然出現了奇跡。桃花女居然真的睜開了眼睛,又復活了。老人欣喜若狂,就把女兒嫁給了崔護。
崔護得到美女妻子后,居然也非常爭氣,幾番努力之下,終于考取了進士,官運也不太差,官至嶺南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