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陽三水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每一次想到木心,腦海里就蹦出來這句話。
這句話之后,又蹦出另外一句話:“無力改變身邊的環境,就只能改變自己。”
間隔很多年歲月的兩句話,如今卻讓我感受到一樣的內質,那就是對這個社會的深愛。
《文學回憶錄》是木心耗時5年的文學長征,讀著他封面上的這段話,心里就覺得格外溫暖。
這些句子,讓我想起了《燃燈者》,想起了《南渡北歸》,想起了《巨流河》。
讀著那些自古希臘以來的文學史,仿佛和陳丹青一樣,坐在木心的面前,聽著他出門激情的聲音,講述他對于文學的見解。
當我合上書本的時候,想起了胡蘭成,那個在文學史上有了極大爭議的人物。
此刻,我卻覺得他們兩個身上有共性,那就是對于文學的奉獻。
對于文學史,木心有這樣經典的表述:
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需要有所犧牲的。
。。
木心說,文學是可愛的,讀著他的講述,不如說,文學是靈動的。
這本書,是木心的讀書筆記和精神自傳,像散文詩般輕松自由,卻隨處可見智慧的閃光。
從古希臘到先秦,從文學跨到哲學、美學,娓娓道來,金句紛披,讓人嘆服。
嘆服木心的深厚學養和沉淀的激情,只是,如同陳丹青所言,木心的語氣是平靜的,可是內在的靈魂一點也不平靜。
我始終相信,木心的心內,那條文學的河流,一直在流動著,只是礙于木心性格的內斂,它的奔騰只是默然罷了。
捧讀著,感覺著木心就是在做一場穿越時空的巡禮,對文學史一邊走一邊評點,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精神對決。
這部作品,透著幾分靈動清秀,甚至調皮,像青花瓷般雅致清新。
陳丹青說:“結結巴巴,總能講完,總能使諸君聽完后,在世界文學門內,不在門外。”
穿越歲月的長河,聆聽木心聲聲慢講述文學史,抽絲剝繭般地浸潤,讓我們逐漸褪去身上的不良習慣,從而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
木心的一生,可謂是波瀾起伏,歷經磨難,幾度被捕入獄。
在書中,木心偶有提起,但他不控訴不怨恨,只當作一場別樣的人生體驗,慢悠悠進行講述。
后來木心“六十而立”,贏得了越來越高的世界聲譽,用他慢的特點,作文了文學大亨的地位。
“文學也是人學”,是木心一直堅持的觀點,他講文學,內化為一種生活底蘊。
在書中,他將文學與人性和生活等勾連起來,從作家和作品中,窺見背后的人生故事。
木心也是熱情洋溢的詩人,“從前慢”的詩歌,國人皆知,他愿意做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
在輕浮躁動的年代,木心為自己筑起一座精神木屋,文學、詩學、美學,都是他用來化育心靈的武器。
試想,每個人,如果都能夠用豐富的內心世界,去投射不一樣的現實生活,那么,荒寒無趣的日子,便也生動活潑起來。
這么說,木心所言“生活是活潑的”,是有道理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踐行的。
。。
《文學回憶錄》中,木心在講述世界文學史的同時,夾雜著文學和美學批評。
以此可以說,木心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家。
他以藝術家的才華和視界,讓文學、藝術、哲學、,美學、詩學、歷史等領域在一個平臺上旋轉飛舞,相互碰撞融合,讓我們感受到藝術與美的熏陶。
如此這般,木心高貴的靈魂,就在藝術的氛圍中,激蕩升華出來,直接與生命體驗對接。
“藝術最上乘的,是陶淵明、莫扎特的那種東西。”
木心追求的,是那種純粹的,自得其意的精神貴族,寵辱皆忘。
他只沉浸在藝術王國中,他是自己的王。
木心一輩子,經歷過太多的不幸,在他慢悠悠的講述中,沒有感受到悲愴與哀傷。
相信,他是將苦難化作了藝術的注腳,他是將犧牲看作是精神富足的必要對價。
所以,我們有理由說,這部作品,是木心與文學、與藝術,最為親近的一次彰顯,也是一次精神自傳。
。。
有些章節,有些句子,反復閱讀,反復用自己的內心審問,讀木心到底是為了什么?
眼前又劃出開頭那個句子——“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對這個存身的時代,無論如何都是有感觸的。
那么如何調整自己,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木心沉浸于文學世界也好,藝術世界也好,都在給我們指引一種方向,讓我們沿著這個方向,可以尋找到那個自己向往的世界。
木心就是一場慢,慢的閱讀,慢的回味,慢的行走,慢的講述,用慢把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憑借,做了深刻的講述。
讓我們也能夠慢下來,用自己觸摸到的方式,去適應這個世界,然后留下一種屬于自己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