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方向考試失敗后正巧看完了《深度學習的藝術》,把考試中收獲的一些感悟和看這本書學到的東西結合了起來。
來德國之后無知無畏,以前從不畏懼口試,覺得自己學的還不錯,不用花那么時間去準備也可以收獲好成績。在連續兩次失利之后我明白了要花比德國人更多的時間才學的好的道理。而在這次主方向金屬的考試被教授打回重考之后,我才真真正正明白,自己的努力遠遠不夠。之前習慣的學習模式遠遠不夠獲得一個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如書中所說,并不是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而在考試整整四十分鐘內,被教授問的,我發現我有很多問題都沒有深入去思考,很多知識點我都不能把他們聯系起來。甚至是在教授的提問加引導之下,我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收獲了新的知識,而這些問題,這些內在聯系性,在整整一到兩個月的復習中,我完全沒有想到過。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的關聯」
確實,這幾次考試下來我也發現,我調用出來的整合起來的知識才真正為我所理解,為我所掌握。而我在此之前,卻根本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
「分解思維使得事物失去整體的特征和潛在關聯。」
正如我經過這幾次口試領悟出來的那樣,課件上都是一個個分立的知識點和概念。單獨地去掌握他們并不費力,可是只留存于一時記憶,知識點之間沒有建立關聯,當解釋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卡住了,完全不懂前因后果。而考試過程中,我才真正明白過來,那些知識的內在鏈接。這是個教訓,但對我來說,卻也是個機會,讓我真正去學懂一個東西,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才是我該做的,中國那一套在這里行不通的,死記硬背考前突擊也是行不通的。
看到「黑客與畫家」這一塊寫道保羅克雷厄姆將繪畫和編程的藝術相貫通,覺得很有意思。我也曾經學畫很多年,可是我卻沒有思考過。當年以為自己天分不夠,但卻也沒有明白老師所說過的畫畫的悟性的真正含義。也許老師當年說的悟性就是善于思考吧,而小時候的我只會臨摹卻從不思考。正好有興趣想學編程,書里說的觀點也很有意思,做中學。「編程語言是用來幫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來表達你已經想好的程序。」—— 這是很值得去領悟的一個道理。之前學不好很多東西就是因為想把理論知識都掌握了,再去動手。結果到最后什么都無法進行下去。早知道這樣不對了,就該去做出改變。
最后,一些跟書中無關的感悟(也許有關,書是考前考后隔開一段時間看的,前半段有點聯系不起來了),來自于零散地看過的一些言論。覺得把自己學過的掌握的內容輸出才是真正掌握了一些知識,所以想開始書寫,即使寫得不好。因為書寫有助于梳理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把看過的知識私有化的過程。同時寫作,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驗證,遷移和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