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慚愧的坦白,我已經十幾年不看書了。除了一套已經發黃的《張愛玲文集》始終在身邊成為僅有的寄托外,我懶的看任何的書。
也曾經有過愛看書的時光,不放過任何作者、任何體裁的書,如饑似渴、廢寢忘食。
但在工作之后,便再也無法靜下心來,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覺得文學作品都是虛構、遠離現實的,對我的工作和生活不能帶來任何實際的益處,不肯在上面再花費哪怕是些許的時間。頭腦象生銹的部件,積了厚厚的灰塵,懶的動一動。看書讓我覺得辛苦,不僅是眼睛、也是心情。
忙著加班加點、忙著一切的雞毛蒜皮,承受著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現實的世界里,我踉踉蹌蹌、如履薄冰、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渾渾噩噩,碌碌無為。
所以當有人把“文藝”這頂帽子戴到我頭上時,它的份量把我壓的要鉆到地縫里去。對一個從不看書的現代文盲來說,這是否是一種諷刺和挖苦?
如同每一個節氣準確的預知了時令的變化,“四十不惑”的箴言也讓我如期的明白了不惑的含義。
突然之間,我想看書,放下一切安靜下來,更準確的說是:安靜下來才能放下一切。
第一批書到貨,經典的、不朽的,我們年年歲歲在變,那些書改了字體、換了封面、變了裝幀,但一字一句一標點,從來沒有變過,在歷史的長河里沉淀下來,字字珠璣、歷久彌新。
拿在手上,厚實、簡約、紙張的質感與淡淡的墨香,帶來久違了的感覺,溫暖而柔韌,是電腦的冰冷和機械不能替代的。
浩如煙海的書籍,是多少前人的才思、性情和嘔心瀝血,在以往一筆一劃手寫的年月里,曾經燃盡多少燈盞、磨盡多少筆墨、耗盡多少的尺牘和書箋。
所以我想以往的文人,都擅長書法且惜墨如金絕少廢話,不同于現在,文人可能根本不會手寫只會打字,為了湊稿費也許要添加不少的羅嗦,注水的不一定是牛肉,也可能是暢銷書。
充實一個書柜,比起裝滿一個衣柜、鞋柜,低廉到微不足道了。
要不是電腦鍵盤的快捷操作,我想一年下來我也寫不了幾個字吧。
我要改掉我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壞習慣。
且讀且珍惜、細品細琢磨。
不為顏如玉、不為黃金屋、不為千鐘粟。
只為它帶來一尺平靜的天地,
填滿夜闌人靜時的寸點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