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手機市場的更新換代那可是猶如風起云涌,稍不留神就錯過了好幾個億,以至于想買手機的時候就再也不會劃進考慮范圍了,畢竟,手機這種獨特的消費品,最重要的還是買新不買舊。
敲黑板,記住,買新不買舊。此為購機第一定律……
2016 年,上至一年一次出血姨媽的蘋果,意外爆缸的三星,下至切了額頭的小米,專心辦演唱會的魅族,手機圈子真的好不熱鬧。于是乎,感覺很有必要為各位小伙伴梳理一下今年那些預料之外、情理之中誕生的手機們,也算是為大家的購機提供一些參考吧。
快上車……
(以下盤點和點評僅涉及品牌同一條產品系列的最新款,如果 16 年某個產品系列換了兩次代,那就僅挑最新的說咯)
蘋果
每年一到 10 月份,似乎就進入了年度的怪圈,全球范圍內的 iPhone 手機都會下降頭般的遭遇各種稀奇鬼怪的不幸。或是屏幕摔碎了,或是反應不流暢,或者干脆卡機,再不就是死循環(huán)。總之你總是能夠找到一個理由不自覺的去更換嘴上嚷嚷的創(chuàng)新不足的新款 iPhone。
今年的更新的 iPhone7 最大的印象點,可能就是配色在之前玫瑰金的基礎上,又增加名為亮黑的顏色。由于對打磨工藝的極致追求,我自己都沒想到亮黑這個詞原來可以這么高大上。
陽極氧化之后再拋光+鍍膜的工藝,與其他手機廠商背殼制造過程中用過的技術甚至于自家其他幾款 iPhone7 使用的技術都略有不同。效果自然是拔群的,機身表層近乎鏡面的效果,晶瑩剔透如鋼琴般深邃,在滿足玻璃陶瓷的視覺的同時,又不失質感。可以,這很蘋果。
另外一部分性能上的提升不做多說,總之,這是照例更新。
三星
Galaxy S7 edge 的高顏值使得三星手機在外形上一舉擺脫過去刻板的印象,本來趁勢推出的新旗艦 Galaxy Note 7 大有一屠高端安卓市場之兆。然而卻因爆炸問題早早退場,讓人大跌眼鏡。以至于目前在機場都會公開廣播三星 Note 7 的持有用戶請謹慎上機的提醒,想必這個容易爆炸的標簽會讓三星很長一段時間緩不過氣來。
三星高端機型的不幸,一度讓消費者在 5000 元以上的旗艦價格區(qū)間別無可選。 Galaxy S7 edge 無奈繼續(xù)被壓榨,增加了珊瑚藍和瑩鉆粉兩個全新配色來應對市場,還主打防水防塵新旗艦……
另外有心的用戶可能也已經注意到,最近的視頻貼片廣告中大量出現了另外幾款三星手機,其中風頭正盛的自然就是三星的中端小霸王 Galaxy C9 Pro 了,6GB + 64GB 的基礎配置組合甚至超過了 Galaxy S7 edge(4GB + 64GB),可見對于國內市場吃的很透徹。前后攝像頭都是 1600萬以上,廣告中大量明星為它的自拍能力站臺,不得不說這款手機很接地氣。需要注意的是這貨是 6 英寸大屏……
另外的中、低端市場,三星還有 C 系列的Galaxy C5/C7、以及 On 系列的 Galaxy On5/On7 等機型自然是充實底部產品線的作品,預算有限可以考慮。
三星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Galaxy Note 7 | 真·旗艦 | 爆炸 | 還是不用知道了 |
Galaxy S7 edge | 暫·旗艦 | 防水防塵雙曲面 | 5600+ |
Galaxy C9 Pro | 中端 | 前后攝拍照 | 3199+ |
Galaxy C5/C7 | 中端 | 無 | 2500+ |
Galaxy On5/On7 | 千元級 | 無 | 1200+ |
索尼
大法的信仰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精致的設計可以算得上是索尼一貫的至強 DNA,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目前主流的手機市場單看長相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索尼,一類是其他。其他手機的撞衫幾率就和喝水一樣頻繁,單看后背絕對想象不出前臉。
三防也是索尼作為一款日系手機的一貫堅持,這方面的技術積累和應用,對比其他的幾家同級別廠商,應該有著不小的經驗優(yōu)勢。
當然,讓人恨的就是索尼的系統(tǒng)了,幾乎堪稱無優(yōu)化(保持了原生安卓的原汁原味)。或許是國際廠商在這方面都不甚走心,只是索大法尤為突出!指紋系統(tǒng)還尚不能支持微信支付寶指紋付款……對比國內的「貼心人性化」到插廣告,真的是有點過于落伍了。
2016 年 Sony 終結了 Z 系列,換用 X 系列進行新機的命名,上半年雖然推出了三款面向高中低端的 X 系列手機,然而到了下半年幾乎音信全無,連官網上都消失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下半年主推的新旗艦 Xperia XZ,基本上配置進行了全面的升級。遺憾的是,即便是新旗艦,索尼仍然一直固守著 3G 內存!要知道只能依靠堆砌配置來保證體驗的安卓陣營目前已經進入 6G 內存時代了!非常懷疑這個空間會不會讓 App 們不小心卡死……
索尼手機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Xperia XZ | 旗艦 | 五軸防抖&外形&拍攝 | 4999 |
Xperia? Z5 尊享版 | 舊旗艦升級版 | 4K屏幕 | 5199 |
Xperia? Z5 | 舊旗艦 | 無需多說 | 3999 |
備注:索尼跳水王,官方價格僅限參考……
LG
LG 一直是我認為非常具有性價比的一個國際品牌,有著不俗的技術積累,然后又非常熱心于讓利中國市場(新品價格經常是國內市場定價高于韓國本土)。
屏幕技術和拍照技術都是 LG 歷代的核心實力,再加上經常在韓劇中刷臉……所以往屆 LG 的新旗艦都在我的購機意愿第一梯隊中,不過 2016 年推出的 LG G5 大膽的嘗試了一下模塊化,市場接受度并不高。主要在于,已經接受一體化機身品質更高的消費者,很難不對經常拔插的電池等部件抱有顧慮,這么頻繁的拔插折騰不會很容易就壞了吧……
要知道 LG G5 作為國際品牌的新旗艦,目前僅保持了 2999 的良心售價(正常價3199,目前流光金顏色降價),配置上 4GB + 64GB 搭配今年旗艦機型的標配高通 820,或許是一個購機的新選擇。
LG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LG G5 | 旗艦 | 2K屏幕&拍照 | 3199 |
LG G5 SE | 中端 | 2K屏幕 | 2999 |
HTC
HTC 在 2016 年雖然推出了新旗艦 HTC 10,但是卻在落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款名義上的新旗艦,竟然搭配的是驍龍 652 處理器,要知道驍龍的 6×× 系列一直都是出現在中端定位的機型上的。國際旗艦竟然沒有使用驍龍 8×× 實在是說不過去。再加上內存像大法一樣固守在 3G,真的不知道 HTC 哪里來的自信可以讓用戶為它充值信仰。
所以,HTC 的旗艦大家自動跳過就可以了……
Google 在今年下半段推出了一款名為 Google Pixel 的旗艦產品,配置毫不含糊,相機表現尤為突出,被稱為新·親兒子。Google 親兒子的一貫優(yōu)勢在于,能夠第一時間使用上最新的安卓系統(tǒng),系統(tǒng)原生沒有各種綁定和預裝,極高的自由度和純凈度獲得了一批極客口味用戶們的青睞。
實際上這款手機是由上面剛介紹過的 HTC 代工生產的,兩款手機的風評對比之下真的是很諷刺啊……據說本來這次 Google 也是想找華為代工的(上一代親兒子已經積累了和華為不錯的合作經驗),但是 Google 這次希望代工廠商不能在手機上留下任何品牌標識(就是代工不能出現華為的 logo,這個要求是代工合作的第一次),華為當前正在手機市場如日中天,自然不接受,于是談崩了才找到 HTC。HTC 也是憋屈,當前自家產品不景氣,Google 好歹算是一個大單子,也就忍氣吞聲的接受了這喪權辱國的生產合約。
對了,Google Pixel 的設計審美非常獨特,采用了分段式的后背,整個機身使用的是鋁以及玻璃。另外,很重要的一點,Google Pixel 不在天朝發(fā)售,入手僅能依靠水貨渠道……
Google Pixel 售價 649 美金,旗艦第一梯隊……
華為
2016 年是國產手機售價集體向上突破的一年,其中步子邁的最大的無疑就是華為了。
華為目前主要的產品線細數一下應該主要有四條,分別為:
- 主打商務的最高旗艦的 Mate 系列
- 精致時尚的 P 系列
- 瞄準年輕的榮耀系列(該系列獨立運營,其中還有一條細分的榮耀暢玩)
- 填補低端市場的麥芒系列
另外還有一個主打女性市場的 Nova 還未成系列不在此列。
由于華為自家的幾款核心產品都采用了自產的麒麟系列處理器(不是主流的高通也不是性價比的聯發(fā)科),因此在產品的利潤上有著更大的空間。但是這款處理器的表現如何?簡單講應該略勝過高通驍龍的 6×× 系列,弱于高通驍龍的 8×× 系列(主要差距在于影響顯示的 GPU 方面)。
年初推出的 P9 以徠卡合作雙攝像頭作為噱頭,同時還大手筆請到了黑寡婦 Scarlett Johansson 和超人扮演者 Henry Cavill 作為品牌代言人,讓這款手機的出面獲得了不小的關注。華為的這個雙攝采用的是一顆黑白捕捉細節(jié),一顆彩色捕捉顏色的解決方案,和 iPhone 7P 的一個主攝廣角,一個輔助長焦的解決方案不同。就最影響觀感的景深效果來說,我不是很看好華為 P9 的這個成像效果。
而且華為 P 系列雖然強調時尚,不過我仍然無法接受所謂的華為審美,方正的中規(guī)中矩總讓我有種看著「中年事業(yè)單位」的錯覺。這種華為的設計基因在華為越是高端的產品線上凸顯的越加明顯。
主打商務的產品線上,全新的 Mate 9 系列。其中 Mata 9 (5.9平面屏4GB+32GB)3399元起,Mate 9 Pro (5.5曲面屏 4GB+64GB)的起售價以 4699 元核心對標國際一線。Mate 9 Pro 比 Mata 9 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加入了雙曲面。
而與保時捷合作的限量版本更是亮出了近萬元的售價,想必是想和三星傳說中的 W 系列正面 PK 一下,畢竟這個價位的手機已經不是考慮性能的產品了,就是圖一個身份了。
給 Mate 9 系列一句評價就是中規(guī)中矩、沒有短板,至于值不值這個售價,大家就仁者見仁了。
榮耀 Magic 是最近才登場的榮耀系列的新成員,主要采用靈動的八曲面設計(其實就是正面反面的四個邊緣都是曲的),首創(chuàng)復式卡槽設計(一個卡槽放兩個卡,可以節(jié)省空間),將其集成于機身底部,讓機身更加簡潔。此外,該機首次采用 UV 噴涂工藝,讓部分開孔不可視化,而且機身前后都配備黑白彩色雙鏡頭。
總體風格就是有點年輕,有點粗獷……被詬病是處理器采用的是麒麟 950 ,上一代的處理器,性能似乎略有不足。
榮耀系列實際上今年還有三款作品出現,分別為榮耀 8 、榮耀 V8以及榮耀 Note 8。配置上自然是依次升高,榮耀 V8 基本可以看做榮耀 8 的參數升級款,增加了 2K 屏幕,續(xù)航等都有所提升。然而榮威 8 的外形工藝更加搶眼,雙玻璃設計自然讓這個小兄弟的售價比 V8 還要高。榮耀 Note 8 則更加追求頂級配置標準,另外大屏也就成為了標志性區(qū)別。
華為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華為 Mate 9 Pro | 真·旗艦 | 雙曲面&二代徠卡雙攝 | 4699 |
華為 Mate 9 | 傳統(tǒng)·旗艦 | 二代徠卡雙攝 | 3399 |
華為 P9 | 中端 | 前后攝拍照 | 2888 |
榮耀 Magic | 中端 | 8曲面 | 3699 |
榮耀 Note 8 | 中端 | 大屏雙攝&2K屏幕 | 2499 |
榮耀 V8 | 中端 | 雙攝&2K屏幕 | 2099 |
榮耀 8 | 中端 | 雙攝&雙玻璃設計 | 2299 |
小米
小米今年可算是揚眉吐氣,推出一款能發(fā)售的概念機-小米 MIX 受到了包括用戶和行業(yè)的一致好評,超窄邊框屏幕+各種為之優(yōu)化的科技可算是讓人眼前一亮。
小米數字系列雖然目前在小米的整個產品線中比較尷尬,但是小米 5s 還是一款頗具性價比的產品,至少在 5 英寸左右的屏幕大小占比下確實如此。該系列中還衍生出了 Plus 系列,作為內存和屏幕的升級產品,即小米 5s Plus。
小米的 Note 系列已經穩(wěn)穩(wěn)的成為了小米機型中的旗艦系列產品,當前已經更新到 Note 2 ,同樣采用了業(yè)界充滿噱頭的雙曲面屏幕。內存從 4G 起跳,由于發(fā)布的比較新,處理器采用了目前高通最頂級的產品驍龍 821。
另外小米還有一條紅米產品線,今年也更新了紅米 Pro、紅米 Note 4、紅米 3S 和紅米 4 等機型,不做過多介紹,給到價位參考,感興趣的可以去瞅瞅。
說實在的小米的產品線已經多到我都分不清了……
小米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小米 Mix | 概念機 | 超窄邊框 | 3499(有價無市熱炒到5000) |
小米 Note 2 | 旗艦 | 雙曲面 | 2799 |
小米 5s Plus | 中端 | 大屏雙攝 | 2299 |
小米 5s | 中端 | 超感光攝像頭 | 1899 |
小米 Max | 低端 | 大屏&長續(xù)航 | 1299 |
紅米 Pro | 低端 | 雙攝千元機 | 1099 |
紅米 Note 4 | 低端 | 全金屬十核 | 999 |
紅米 4 | 低端 | 長續(xù)航全金屬 | 699 |
魅族
一個由演唱會驅動的手機廠商,今年一共發(fā)布了 14 款新機,產品線比小米的還要瘋狂。
其中的旗艦機型--Pro 6 Plus,搭載了 Exynos 8890 處理器(又回到了三星懷抱),終于稱得上是一款真旗艦了。之前的 Pro 6s 由于沿用了上一代的聯發(fā)科 X25 處理器飽受網友詬病。
除了旗艦產品外,魅族的產品矩陣主要由魅藍系列更新構成。包括魅藍 X 和魅藍 Max,以及預裝 YunOS 的魅藍 note 3、魅藍 note 5、魅藍 U20、魅藍 5 和魅藍 E。
魅族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魅族 Pro 6 Plus | 旗艦 | 3D Press&新處理器 | 2999 |
魅族 Pro 6s | 中端 | 3D Press | 2699 |
魅族 MX6 | 中端 | 1799 | |
魅藍X | 低端 | 金屬玻璃指紋快充 | 1699 |
魅藍 Max | 低端 | 大屏&長續(xù)航 | 1699 |
魅藍 E | 低端 | 工藝 | 1299 |
魅藍U20 | 低端 | 雙曲面玻璃 | 1099 |
魅藍 Note 5 | 低端 | 長續(xù)航 | 999 |
魅藍 metal | 低端 | 全金屬 | 999 |
一加
不將就的一加今年一共拿出了兩款作品,皆為定位旗艦的一加 3 以及一加 3T,基本上保持了每年更新一款旗艦作品的策略,反而給了消費者一目了然的感覺。
一加 3 在剛發(fā)布的時候就主打了大內存,可能是國內首個推出 6G 大內存安卓旗艦手機的廠商,成功將國內安卓旗艦競爭拖入了 6G 時代,其他配置包括處理器也使用了當時最好的高通驍龍 820 ,直接對標頂級安卓旗艦陣營,再加上頗受好評的極其接近原生體驗的安卓深度定制系統(tǒng)氫 OS,一加 3 從上市以來就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當然可能 2499 的極致定價,使得一加 3 在同期同配置的安卓陣營顯得有點鶴立雞群。
一加 3T 則是在一加 3 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幅度的升級(外形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包括處理器升級到了當前最酷最強的驍龍 821,前置攝像頭從 800 萬升級到和后置一樣的 1600 萬同時續(xù)航方面也做了不小的提升,自然售價增加 200 元達到 2699 的價位。(仍然在同期類似配置的競品中處于最優(yōu)價格)
兩款手機的拍照水準基本都處于國內安卓旗艦的第一梯隊,經常出現在國內安卓旗艦的對比測評中,可見除去雙攝等硬創(chuàng)新,但就比較基礎的拍照優(yōu)化,一加系列的兩款旗艦應該是受到了廣泛認可的。另外一加的快充功能效果也是十分不錯(目前的安卓旗艦機型基本都支持快充了)
一加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一加 3 | 旗艦 | 大內存無短板 | 2499 |
一加 3T | 旗艦 | 大內存無短板 | 2699 |
錘子
錘子手機今年的最大變化無異于推出了一款新的手機系列 M,尚不可知之前的高端旗艦 T 系列之后還是否會有延續(xù)。M 系列應該是錘子手機在市場環(huán)境下的一款妥協(xié)產品,這里的妥協(xié)是錘子手機一改之前的主優(yōu)化次配置的策略(主打硬件和系統(tǒng)層級的人性化設計,旗艦手機往往不會采用當時最頂級的處理器等配置的習慣),從參數上實現了旗艦數據。市場反饋來說 M 系列確實讓錘子硬氣了一回,即便是少了很多之前錘子手機上的「追求」的 DNA,例如硬件外形上歸于平庸。
不過畢竟?jié)M足了主流消費群的簡單認知,參數比較的習慣……哎
M 系列共有兩款:M1 手機依舊采用了 5.15 寸的屏幕,而 M1L 手機則是一下子飆到了5.7英寸,后者的分辨率也是直接飆高到了 2K 級別,兩者都采用了當前頂級的高通驍龍 821 處理器。
錘子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錘子 M1 | 旗艦 | 錘子的配置都頂級了 | 2599 |
錘子 M1L | 旗艦 | 2K&錘子的配置都頂級了 | 2999 |
vivo/OPPO
被戲稱為廠妹機的 vivo/OPPO 依靠強大的線下網絡,第三季度銷量反饋顯示 OPPO 中國市場份額為 16.6%,高居榜首,;vivo 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6.2%,實在是讓人驚訝。理論上來講,就推薦新機來說,我個人不甚推薦購買 vivo/OPPO 兩個品牌的手機,旗艦還可以考慮一下,非旗艦的幾款產品都基本上都是用其他品牌千元級的配置水準,愣是賣到了 2000 元的檔次上,如果你覺得他們的外觀設計確實搶眼,值得充值,那我無話可說。
2016 年 vivo X 系列從 X6s 一路更新到 X9,推出了瘋狂刷屏彭于晏、宋仲基的柔光雙攝,同時主打性能和曲面屏幕的旗艦機型 Xplay 系列則是推出了 Xplay5 和 Xplay6 兩款機型。當然如果去查詢一下還會發(fā)現各種型號的 vivo 手機,這個……我也不知道那些代號意味著什么,可能,就是機海戰(zhàn)術吧……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是 vivo X9 這樣的系列標桿機型,使用的仍然是高通驍龍的 6×× 系列處理器(625),畢竟這是國內安卓陣營的中端機型主要使用的芯片。
vivo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vivo X9 | 中端 | 柔光雙攝 | 2798 |
vivo Xplay6 | 旗艦 | 曲面屏&專業(yè)雙攝 | 4499 |
OPPO 2016年則是更新了 R9s 系列產品,推出了 OPPO R9s 以及 OPPO R9s Plus,同時在低端產品方面也更新了 A59 和 A57 系列產品。
售價為 2799 起的 OPPO R9s 以及 OPPO R9s 分別搭載的高通驍龍 625、驍龍 652 處理器(前面已經講過無數遍這是主流安卓陣營的中端選擇,當然性能還可以,只是比頂級高通有差距)。
作為直觀的對比,同價位的小米 Note 2 配備的是 5.7 英寸雙曲面屏。搭載的是高通最新旗艦處理器驍龍821,主頻為2.35GHz。
OPPO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OPPO R9s | 旗艦?? | 拍照 | 2799 |
OPPO R9s Plus | 旗艦 | 光學防抖&大內存 | 3499 |
OPPO A57 | 低端 | 驍龍1.4的主頻有點…… | 1599 |
OPPO A59s | 低端 | 聯發(fā)科的1.5的主頻更是…… | 1999 |
*要罵街了,OPPO 低端的兩款產品是來搞笑的么?1.4G 和 1.5G 主頻處理器的手機就敢賣這個價位我也是醉了……
聯想
聯想 2016 年的產品中,ZUK 可能是一款標志性的系列,ZUK Z2 甚至一度把驍龍 820 芯片拉進了千元機陣容。ZUK Z2 Pro 則是當前系列的最高端產品,此外最近聯想在該系列還有一款 ZUK Edge 發(fā)布,主打頂級的處理器(驍龍821)以及超窄的邊框等特性。
除了 ZUK 系列之外,聯想針對低端市場還推出了包括樂檬和 VIBE 在內的多個系列產品。
另外極具景點關注度的還有被聯想收購的 Moto 系列,2016 年同樣主打模塊化,有 Moto Z 和 Moto Z Play 兩款支持擴展配件的手機產品,前者自然都是全部頂級配置,后者則是在處理器等基礎配置上有所縮減,但是保留了最突出的模塊化特性。
聯想 2016 產品線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聯想 ZUK Z2 Pro | 旗艦 | 配置很旗艦,價格很親民 | 2099 |
ZUK Edge | 概念旗艦 | 超窄邊框&頂級處理器 | 據說2999 |
聯想 ZUK Z2 | 中端(自稱小屏旗艦) | 驍龍820-2.15G主頻 | 1199 |
Moto Z | 真旗艦 | 模塊化 | 3999 |
Moto Z Play | 中端 | 模塊化 | 3299 |
其他
除了這些主流選手以外,市場上還充斥著一些已經有些邊緣化的品牌,例如只聞其聲不見其機的樂視,被樂視收購以后只求能活下去的酷派,另外還有是不是刷點存在感的360手機。參數上講其中其實還有不少值得一看的……產品的……
機型 | 定位 | 主打 | 價格檔次 |
---|---|---|---|
樂視 樂Pro3 | 也說是旗艦 | 驍龍821 | 1799 |
酷派改變者 S1 | 也說是旗艦 | 驍龍821&大內存 | 2499 |
酷派改變者 1C | 低端 | 鋁合金輕薄設計 | 899 |
*算是隨便插入一句,酷派低端的改變者 1C 用的都是 OPPO R9s 系列高端機型的處理器,雖然并不能說明兩者的差異,算是作為一種另類的參考吧。
寫在最后
文中基本匯總了目前市場 2016 年在售的各種機型,通過這樣全面的梳理,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感受一下手機市場的戰(zhàn)國勢力。對于希望獲得購機參考的小伙伴,建議先確認預算然后從文中的表格中框出備選機型,對比一下各自的賣點和基本參數即可。
另外 2016 年手機產品已經性能嚴重過剩,所以……其實大家看著外觀買自己喜歡的也不會差很多,這也算是后話了。
另外,本文的各種點評非常主觀,如果你對子自己正在使用的手機有與文中的觀點相異的,歡迎在評論區(qū)討論。
(文中主要圖片皆來自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