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留守兒童的成長史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月亮知道》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個淡淡的故事。

鄉村女孩松花為了救一只受傷的小狗小黑,與同班同學英紛結為至交。在她們等待成長的漫長日子中,經歷了歡笑和哭泣,最終迎來家人的團圓、友情的延續和優越的生活。作者金響二的文字像極了樸素的鄉村生活,閑散恬淡,娓娓道來,把一個原本有些悲傷的故事,描述得不再那么悲傷。

其實,暗藏在美麗童話背后的,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松花不過是一個與奶奶相依為命的留守兒童,母親難產去世,父親在外打拼,奶奶靠做“巫女”為亡靈超度謀生。即使在農村,“巫女”這個職業也是晦氣且低微的,松花為此時常受到同學的冷落和嘲笑。她渴望自己有個頂天立地的爸爸,哪怕是個像英紛爸爸一樣的酒鬼也好。可是好朋友英紛的生活,卻并不比她幸福多少。

英紛每天不僅要忍受父親暴戾的脾氣,還要在課后一邊干活、一邊照顧剛出生不久的妹妹英熙。英紛的母親為了養家,也為了躲避家庭暴力,長期寄居在首爾弟弟的飯店打工。一次,英紛的媽媽思念兒女心切,偷偷跑回村子,誰料還沒和英紛說上兩句話,就被英紛的爸爸用棍子打跑了。終于,在一次醉酒之后,英紛的爸爸失足墜河淹死了。照鄰居的話說,“那樣的酒鬼男人,死了比拔個蛀牙還爽快呢。”但對于英紛來說,爸爸的死是應驗了她無心的詛咒,是壓在她心上的又一塊巨石。

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磨難是一種巨大的摧殘。但對于大人而言,這不過是眾多苦難中的一個。正如松花奶奶所說:“人活著都是這樣,沒有什么好哭的。相反,越是這樣越應該下狠勁好好活著。”作為一個因戰爭與丈夫失散,曾失去兩個孩子的女人,那些背負在肩上的苦難早已與血肉合為一體,鑄成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支撐著自己義無反顧地活下去,等下去。這是一種近乎瘋狂的執念,也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

對于死去的人來說,戰爭毀了無數條生命;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戰爭毀了無數個家庭。松花和英紛是不幸的,不幸到無法享受父母贈予的完整的愛。松花和英紛又是幸運的,她們用相似的命運來體會對方、鼓舞對方。無論她們相聚還是分開,月亮都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彼此的心。月亮是希望,是牽掛,是遠方的祝福,也是當下的見證。終于,在漫長的等待和堅持下,英紛和松花都告別了不幸的過往,在新的城市闔家團圓。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對于孩子來說,經濟上的富足遠遠抵不過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而對于大人來說,最能體現愛的方式往往是金錢。所以,盡管每個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犧牲,卻依然無法獲得家庭整體的最優解。通過戰爭的背景映射出當下如此嚴峻的社會和家庭問題,大概也是作者在十幾年前的創作中不曾想到的。

換作今天,大概不會再有作者愿意花費近兩年時間來雕琢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何況在此期間,作者金響二還要時常遭受身體不適和噩夢的困擾。金響二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她試圖用溫柔平淡的筆觸,去書寫一段悲痛恥辱的歷史,以及戰爭對家庭造成的傷害。韓國人向來秉承著近乎瘋狂的愛國主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如此。因此,《月亮知道》與同年齡段的國內作品相比,要更有層次感,更具歷史性,但同時,也更加沉重。相比之下,中國父母則更希望把屬于孩子的苦難都背到自己身上,只傳遞光明美好的一面。是否應該在童話中揭露社會現實,始終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生活中不應該也不可能只有一種色彩。

如果說孩子能從這本沉重的小說中獲得什么,我想應該是,讓苦難的孩子看到希望,幸福的孩子認識幸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