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歐,像布達那樣反復遭到破壞的城市是絕無僅有的。1837年,布達和佩斯合并為布達佩斯,成為匈牙利首都。隨后,為迎接1896年的建國1000周年慶典,城市設施迅速完備起來。沿著多瑙河兩岸修建的大路、旅店、商業中心建筑群光彩奪目,布達佩斯被譽為“東方巴黎”?!艾斃麃?特雷西亞城”那雄偉的皇宮立于河畔,令人聯想起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奧匈帝國的時代。
匈牙利自治的象征
1867年6月8日,奧地利皇帝佛蘭茨.約瑟夫攜皇后伊麗莎白在布達的馬提亞教堂被加冕為匈牙利國王。當時,沒有任何一個馬扎爾人(即匈牙利人)懷疑過奧匈帝國這一妥協方案的成功。奧地利皇帝雖然兼任匈牙利的國王,但匈牙利的獨立自治仍然得到承認。
布達佩斯的建筑師們懷著決不能讓本國的首都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遜色的激情,開始了緊張有序的工作。他們仿照維也納的建筑模式,規劃了佩斯寬闊的大道,宏偉的廣場和長長的環形大道。
位于多瑙河畔、始建于1884年的新哥特風格的國會大廈,正是在這種熱情下的誕生的。人們想將它建成絲毫不比倫敦的大廈、維也納和慕尼黑的市政大樓遜色的建筑。這座國會大廈面長268米,圓頂高96米,整體洋溢著一種東方式的氣氛,是象征著經過艱苦斗爭才獲得的匈牙利自治的紀念碑式的建筑物。
在之前,匈牙利議會不得不到遠離首都的布拉迪斯拉法(今斯洛伐克首都)召開會議。期盼已久,終于得以重返布達佩斯。
代表當時藝術高峰的藝術家們用壁畫、雕刻和玻璃畫把國會大廈裝飾得金碧輝煌。其中,蒙卡其.米哈依所畫的《征服》裝飾在議會大廳內,它描繪了匈牙利在阿爾巴德王朝時代的896年誕生的情形。
阿爾巴德王朝時代的建立
阿昆庫姆(佩斯的舊名)曾是羅馬帝國潘若尼亞行省南部的主要城市。5世紀初,芬族人來到這里,其后又有許多支不同民族先后占領了這一地區。從9世紀到10世紀,阿爾巴德家族在泉水豐富的阿昆庫姆建立新的殖民地。
1230年,它成為匈牙利首都,改名為佩斯。當時定居在這里的不僅有經商的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還有馬扎爾的漁夫和水手們。
1241至1242年,佩斯城由于蒙古人的入侵遭到破壞。此后,貝拉四世(1235年至1270年在位)在多瑙河畔一塊易守難攻的峭壁上修筑了布達城。
盧克森布克家族的日格蒙王(1387年至1437任匈牙利王)把貝拉四世修建的這座帶有居住用塔、式樣簡單的城堡改造為有城墻包圍的皇宮。
其后,受人文主義思想熏陶的馬提亞一世(也譯:馬加什一世)在1476年下令擴建皇宮,并讓那些來自意大利的雕塑家將之裝飾成文藝復興風格。與此同時,他還創立了以手抄本的收集而聞名于世的科爾維納圖書館。今日尚存的壁爐彩磚、陶片、建筑物的裝飾雕刻以及石灰巖雕像等,大都出自宮廷雕塑家宛尼.達馬塔之手??粗鼈儯藗儾唤麜@座山崗上的皇宮昔日的富麗堂皇浮想聯翩。
然而,這樣的榮耀在1541年奧斯曼土耳其人侵并占領布達時幾乎完全被毀。新任領主沒有定居皇宮,而是選擇了方濟各會的修道院?;蕦m的一部分被用作火藥庫,結果給皇宮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大約在1578年,火藥庫發生爆炸事故,皇宮遭到了嚴重破壞。
矗立在城堡山正中的馬提亞教堂,原是13世紀中期由國王貝拉四世下令建造的,15世紀末,國王馬提亞一世命人在此修建一座高塔,塔上裝飾著帶有他家族徽章紋樣的玻璃,教堂因此得名。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土耳其皇帝的親兵直到1686年撤走為止,一直把這座教堂用作清真寺。這座由三個細長主廳構成的哥特式建筑,在人們將它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回后,被按照巴洛克風格重建。19世紀,人們有以原來的哥特式為基礎,對它進行改造,從而形成了今日的外觀。指揮這次重建的建筑家是佛理杰斯.舒列克。他換掉了原結構中損壞部分為之添加了新哥特風格的要素,還給教堂鋪上有光澤的彩瓦屋頂。
在大門上方,裝飾著一幅哥特風格的浮雕作品《圣母之死》,它出自布拉格的雕塑家帕爾拉之手。帕爾拉于1370年舉家搬遷至城堡山,居住了10年,嘔心瀝血才創作了這幅作品。
居高臨下的魚人堡
馬提亞教堂南面的魚人堡也是建筑家佛理杰斯.舒列克建造的。它不是一個實戰目的的防偽設施,而是一個新哥特建筑風格修建的瞭望臺。匈牙利首任國王伊斯特萬一世(997年至1038年在位)的騎士像就矗立在這里。他因下令匈牙利人改信基督教而榮獲羅馬教皇加冕,在“圣三位一體”廣場上,矗立著由雕塑家菲利普.溫格里斯于1713年設計的紀念佩斯的“三位一體”像。
另,中世紀的多明我會修道院和有著后期洛可可風格裝飾的耶穌會神學院,經改造,現已成為現代化高級飯店的門面。
奧斯曼土耳其軍撤走后,城堡山逐漸被開發,山上的房屋中只有幾座哥特式建筑保留了昔日的面貌。過去,在這些房屋門前或窗戶附近,通常都有一個可供人坐下休息的凹陷處,主人在這里出售布料、款待客人。
城堡山北面,靠近莫爾吉特橋的玫瑰山上,完好地保留著唯一一座建于奧斯曼土耳其時代的紀念碑式建筑物,那是建于1543年的先哲格魯.巴巴的八角陵墓。黃銅覆蓋的圓形屋頂和紅色大理石地板構成了這座建筑的特色。“格魯.巴巴”意為“玫瑰之父”。據說這位哲人曾在這座小山上種植玫瑰。
經歷磨難
當布達從YSL教徒手中獲得解放時,皇宮已化為一片瓦礫。維也納皇宮的宮廷建筑家姜.尼古拉.加多接受了皇后瑪利亞.特蕾西亞的委托,著手興建新的皇宮,并于1770年竣工。
新皇宮在1848年至1849年的暴動中遭到嚴重的破壞。此后,皇宮正中架設了樸素的文藝復興式的圓形屋頂。
1890年后,米克羅舒.伊布爾主持了對皇宮改造工程。他死后,亞拉約舒.赫斯曼又按巴洛克風格對皇宮進行改造,皇宮整體面積也增大了。此后,這位著名的建筑家在佩斯大顯身手,負責設計了優雅的社交場所“紐約咖啡館”。館內豪華的裝飾吸引了大批當時的新興的資產階級。
直到19世紀末,青年美術派的興起之前,建筑師們都是如此這般借用各個時代的種種形式,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將它們融合在一起。但是,從19世紀末開始,以國會大廈、國立圖書館、應用美術館、國立博物館為首的一大批建筑杰作紛紛涌現,布達佩斯開始慢慢成為一座風格和諧的城市。
二戰期間,城市的大部分遭到破壞,著名的“鏈索橋”被炸毀,多瑙河兩岸的美麗風景遭到踐踏。同樣的悲劇在1956年匈牙利動亂中再度重演。但是,盡管經受了這樣多的磨難,今天的布達佩斯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歷史悠久的故都風貌。
注:文字與圖片摘錄自叢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 世界遺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