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垃圾識別的必要性
以前,我們如果想搜索信息,就只能到圖書館去查閱書本或者期刊。你可能會有不同于書本的見解,但你基本能肯定,在書本發行之前,已經有人已經復核過作者的言論,確定一切無誤。但是,當你點擊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某個鏈接時,你無法肯定自己看到的信息是否準確,它也可能是胡說八道。
數字化媒體帶來了走神和輕信的危險,這點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要摒棄那種對注意力放任自流,或者對流言不加甄別的壞習慣。如果說注意力素養的核心是關注你的意圖,那么垃圾識別的關鍵就是時刻保持懷疑。不是說要拒絕相信一切;而是不要一開始就相信一切。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鑒別信息的優劣,盲目相信從網上找到的所有信息,你就有可能遭人蒙騙。
記者約翰·麥克曼努斯(JohnMcManus)最近寫了一部絕妙的垃圾新聞識別指南《如何在紙媒、廣播以及互聯網上識別偏見和垃圾新聞》(DetectingBull:HowtoIdentifyBiasandJunkJournalisminPrint,Broadcast,andontheWildWeb)。麥可曼努斯的建議是“像偵探一樣思考”。
幫助垃圾識別的幾種網絡服務
-
Whois
它能顯示大多數網站的所有者的姓名。通過了解作者到身份背景,我們可以對網站內容的真偽做一個初步判斷。 -
alexa.com
它可以來查詢網站的點擊率有多高。 -
“link:http://…”(用網站的URL代替省略號)
用來查看有沒有其他的網站引用了該網頁。 -
Sourcewatch.org
這是一種幫助人們追蹤網絡組織的查詢服務。 -
Snopes.com
這個網站從1995年起就致力于揭穿網絡上的流言。在你轉發任何社會化媒體上的最新信息之前,請到Snopes.com上復核一下。 -
FactCheckED.org
可以使用其資源來核實作者的可信度。 -
FactCheck.org
可以用來核實作者到可信度,但是針對政治方面的信息。
垃圾識別所需的幾項意識
吉爾默提出的“消費媒體的"五條原則”其實是“將被動消費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五條原則”
以下幾項原則也是垃圾識別所需的意識:
一、“保持懷疑”,網站的設計、搜索引擎所呈現到位置前后不能成為我們辨別網絡垃圾到標準。
二、“主動判斷”,這讓我們在面對不可靠的網絡信息時,不至于陷入憤世嫉俗的想法之中:“顯然,我們得自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后代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當中,他們除了自己的朋友之外,誰都不信;而這些朋友也許并不值得信任。”
三、“不斷追問”,這跟上文麥可曼努斯所倡導的“偵探式的思維”不謀而合。
(相關文獻引用于《網絡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