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離開城市,去一個村子生活,感受鳥語花香,遠離世間繁華。”乍看之下,腦海里立馬就能夠浮現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好了,想象到此為止,我們回到現實,你真的了解鄉村生活嗎?注意是“生活”,而不僅僅是“鄉村”哦。
也許如今城市里人們的壓力真的是很大,閑暇之余就嚷嚷著要返璞歸真,體驗下遠離喧囂的寧靜生活,鄉村多美啊,原生態,無污染,人淳樸,幸運的還能享受到有機美食,想想都能疲勞減半。但我們在這種獵奇的心理下所體驗到的鄉村卻不是真正的生活。
今天在知乎日報一篇文章里看到這么一句話:
我一直覺得,去一個新地方,有兩種了解方式。一種是旅游,一種是工作。感受美好和愜意,旅游就可以;要感受這個地方的全部,還得是工作。
在這里我把工作的變成了生活,道理也是一樣的,因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真正的了解一個地方,沒有確確實實在其中生活過,僅僅是走馬觀花,你說過上了鄉村生活,騙誰呢?
回到這部題材很新鮮的電影,最直接的收獲,是我了解到了一個平時很難接觸到的職業,在遠離城市的深山中,有著這么一群默默勞作,敬畏神明的人,同樣的擁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其中的一些一定也用有著不凡的才能,確實因為愛這片土地而愿意留在窮鄉僻壤靜靜的生活,在城市人眼里新鮮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在平常不過(其實這也很諷刺的說明如今的鄉村和城市離得真是太遠……太遠……)影片中勇氣呵斥大學“慢生活”社團離開的一幕,我相信是主人公真正融入鄉村生活,能夠以一個村里人的身份去理解鄉村生活的蛻變:那些對于城里人滑稽荒謬的生活,就是他們的生活,我們除了尊重之外還是應該尊重。
雖然在中國鄉村的有些遺舊確實是應該離開歷史舞臺的,但是同樣在鄉村里有很多方面還是值得我們去保留。費孝通先生曾在《江村經濟》這本書中敘述過鄉村的人際關系,由于那時一個人情的社會,人們不能如城市人一般只考慮自己的活著,更多的時候,相互之間的關心幫助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增加了許多溫情。而鄉村人對于鬼神的敬畏雖然是愚昧的產物,但也在提醒著我們要敬畏自然,和生命之間的相互尊重才是我們生存下去的保障。而鄉村人勤勞勇敢,不好高騖遠的品性是否也能給我們這些城里生活的人一些思考?
我所羨慕的不是那些拿著鈔票,把污濁之氣帶到鄉村,把精神和物質垃圾留下,回頭標榜自己是一個熱愛平凡生活的人。我所敬佩的是那些愿意真正放下一切,投身生活之中,融入生活的人們。他們之中可能有人像《搭車去柏林》中的谷岳和劉暢,也可能像《荒野生存》中的克里斯托弗,還有可能像《背包十年》的小鵬。這些普通人可能缺少很多優秀的人自恃的才能,但他們不缺的是勇氣和態度,體會一種生活不是僅在嘴上叨叨,而是要行走在路上,相比那些標榜自己勇敢的人,他們只會和你聊起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那些直接來源于生活的細節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
當然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我們的身上或許還承擔著家庭的責任,也有一些的理想是需要我們在城市里去實現的,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追求所謂的返璞歸真,即使我們能在硬件上匹配,軟件上卻不一定兼容。
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其本身,如果你認真去體會,實在沒有必要去追求刻意的另一種,輕易的離開,那你走馬觀花的生活就不僅僅在鄉村,而是會蔓延到你的整個生活。
所以,細細品味你所擁有的生活。
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歡迎訂閱:mabulimantou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