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許多道士投靠李淵父子麾下,編造李氏為王的讖語神話,如樓觀派道士岐暉和茅山宗領袖王遠知。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為其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頒布《先老后釋詔》規定“老先、次孔、末后釋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詔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治國政策,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熱衷于長生方術,大量服食丹藥。
唐高宗李治繼續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首開給老子冊封尊號之先河;尊《老子》為上經,令王公官僚學習,規定為科舉考試內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興建道觀。武則天依靠佛教徒為“武周革命”大造輿論,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復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動下達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話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熱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權;規定道舉制度,以“四子真經”開科取士;規定《道德經》為諸經之首,并親自作注頒布天下;積極搜集整理道經,編纂了歷史上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大力倡導齋醮,制作道教音樂,制定道教節日。
盛唐高道輩出,他們從哲學、丹道、齋醮各方面大大推進了道教建設。
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經》的重玄學在唐朝得到大發展,代表人物是成玄英、李榮和王玄覽。成玄英的“重玄之道”包羅了宇宙論、政治論、人生論諸多內容,融合道家老莊哲學和佛教中觀哲學、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李榮的重玄學充滿了中道精神,認為“道”是體用一源、體用兼備的。王玄覽在“道體論”的指導下,闡述了“道物”、“有無”、“心性”等問題,提出了“修變求不變”的修仙理論。
司馬承禎著有《坐忘論》、《天隱子》,提出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修道層次和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修仙漸門,他的“安心坐忘”、“主靜去欲”的修煉方法成為宋元內丹學的先驅。此外,孟安排、張萬福、李筌、吳筠等人也對道教教義、修煉、齋醮各方面做出了貢獻。
道教學者為科學技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賓的開皇歷、傅仁均的戊寅元歷和李淳風的麒麟歷,推動了天文歷法的發展;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對醫藥學和養生學有著巨大的貢獻;張果老提出的九轉丹成法促進了煉丹術和化學的發展。
此時的道教派別以茅山宗和樓觀派最興盛,備受李唐皇室推崇,天師道也開始活動于社會,各道派在理論教義和齋醮儀式上呈現出相互交叉融合的特點。
注: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