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厭倦了倫敦,他就是厭倦了人生,因為倫敦就有人生所能賦予的一切。”
把媽媽從希斯羅機場送走,我又提著大包小裹回到我伯明翰的小窩。此刻,人倚在北京的床上,卻還眷戀著格林威治時間的我媽在視頻里說,從倫敦回來以后,感覺這兩周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我何嘗不是呢。來英國讀書一年,從去年圣誕前夕至今,幾乎每個月我都會和倫敦有一個故事。我去過的每一個街角,和每一個人發生的故事,看過的每一張畫,聽過的每一場音樂會,品嘗的每一道佳肴,以及當下被觸動過的每個時刻,都好像馬賽克圖案中的每一塊,看似微小,實則都真切地靜置在那兒。
如果你問我,倫敦是什么樣的,那些旋轉在我腦海中的馬賽克圖案,就記錄著我與這里的故事。
倫敦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并一直沿用至今。一百五十幾年,至今都沒有通訊信號的地下軌道,足以讓你放下手機,在流浪藝人的音樂背景聲中用心地感受只屬于這座城市的節奏。別急,這對于初來乍到的你可能很難,還記得第一次“進城”時的自己,上了車就死死地盯著線路圖,豎著耳朵捕捉廣播里蹩嘴的站名,生怕自己坐錯。
直至現在,我已可以隨意倚靠在車廂的角落,去捕捉這些五顏六色陌生人的故事了。到站了,再眼看著所有的對話與主人公一起消逝在眼前,淹沒在這古老地鐵巨大的噪音中,也同樣淹沒小小的我。
記得和友人在摩洛哥游玩時相中了當地駱駝毛織成的特色拖地長袍,除了穿上去樣式有點古怪像個精靈,還真的是兼具了防風又防雨的效果。最后我們在探討它的實用性時達成了一致,買回去除了歪在沙發上看電視可以穿,就只能在倫敦穿了,否則穿出了摩洛哥,真的會被當成神經病。
沒錯,在倫敦,穿成什么樣,見到什么妖魔鬼怪都不稀奇。
我對于這座城市印象最深刻的現象之一就是,在倫敦的街頭,來自世界各地,什么樣的人都有,各個種族,不同膚色與文化的人穿著各異,說著各種各樣的語言。
說倫敦多元化,絕對不是夸張。
讓人吃驚的并不是這些不同,而是這個城市對這些不同的包容。無論你是嚴冬里穿著露背小短裙在夜總會門口排隊的少女,還是只露著雙眸在百貨公司踱步的穆斯林教徒,又或是街頭奇裝異服的行為藝術風格,還是在街頭和你的戀人擁吻,你永遠都可以放心地做你自己,不會有人因為你的“不同”而多看你一眼。
無論是怎么樣的你,倫敦都會伸手擁你入懷。而你永遠不需要符合倫敦標準,因為根本沒有標準。
于是,慢慢地我也學會了在看到什么鬼怪時盡量控制住自己驚訝的表情,即使四目相對也要回以一個波瀾不驚的圍笑。
這座城市充分詮釋了“關你p事”的精髓,在紳士文化的籠罩下,人人都以不給他人添堵作為生活準則,同時又可以活得相當自我。倫敦人民不會隨意跟你搭話是真的,但他們的本意一定不是不友好。正相反的是,他們這樣完全是出于對個人空間渴望與尊重。
無論你選擇怎樣一種生活方式,都能夠在倫敦生存下來。幾百胖每位需穿著考究的米其林精致食物,或是車站里二胖一個的起司土豆洋蔥餡熱騰騰的烤餃子,這座城市總有一種適合你的生活方式。
愛好大自然的你,帶著跑鞋和面包,在清晨的海德公園享受被野生動物包圍的感覺,分分鐘變身森林之王;愛好音樂的你,可以扎進倫敦西區一整條街,《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經典音樂劇每天兩場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癡迷繪畫的你,盡可以每日流連在梵高莫奈的筆下與他們的世界你來我往。
什么?你說你什么都不喜歡?如果你對生活已經失望,那你更應該到倫敦來,還記得Samuel Johnson那句話嗎?
“一個人如果厭倦了倫敦,他就是厭倦了人生,因為倫敦就有人生所能賦予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