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說學習一門語言,主要提高四大能力:聽說讀寫。
現在的外語教育已經逐漸開始注重四個能力的同時提高了,我小時候學外語,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都是老師單方面的灌輸、考試為主,結果學了一茶壺的餃子。
那個時候老外還是稀缺資源,記得有次暑假去媽媽單位吃午飯,剛好趕上來了個外國小伙子出差,一大群熊孩子被強迫過去跟老外用英語對兩句。嗯,我也就真的是只對了兩句,腦子一片空白,一個詞兒都想不起來。
再后來學了日語,學校跟日本一個中學建立了友好關系,我們這些日語班的孩子都被配上了個“筆友”,被要求書信往來。我吭哧癟肚把日常生活介紹了一番,人家一封回信說最喜歡的書是《五體不滿足》,各種人生感悟,直接把我擊垮,一段海外關系就這樣只維持了一個回合就結束了。
上學時能躲就躲,能應付就應付,直到長大后去了一個新的國度,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一肚子的話憋著表達不出來,以至于中國留學生都給人留下“真有禮貌”的印象,因為你除了微笑啥也回答不上來。
那段日子,為了能跟周圍人正常溝通,我開始有意識地聽他們怎么說,然后自己慢慢模仿。日語是個性別、年齡、階層分明的語言,而我們在課本上學的都是最最基礎的語法,所以那些高級用法,比如非常女性化的句尾,我雖然知道,卻一直不敢用。往往是在心里偷偷練習好多次,偶爾鼓起勇氣說一句,看看周圍人的反應。
等到話說明白了,就是寫了。論文、郵件,即便是現在也一樣,要寫點兒什么的時候,都要先去看看別人怎么寫的,某些句式啊,表達方式啊,詞匯啊。看人家的都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到自己這兒卻都是絞盡腦汁抓耳撓腮。
經歷了這一切,終于辯證地得出了時下流行的“知行合一”風的結論:
“講述”是為了更好地“傾聽”;
“寫作”是為了更好的“閱讀”。
外語教育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外語學的好不好,很大程度取決于其母語的水平,說明語言都是相通的。最近一邊幫熊孩子編作文,一邊痛感自己的中文也真是快沒救了。
所以,參加好報30天寫作訓練營,除了想著在一大群人影響下養成堅持的習慣外,我想我更期待的是,為了寫而強制要求自己增加閱讀量。正所謂:
天下文章大家抄,
抄來抄去有提高。
生搬硬套也得套,
誰進步了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