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看花看草是每天清晨起來的頭等大事,這還不算,看書困了,碼字累了,做家務忙出忙進,一天中不知道要看多少次?實在是喜歡滿園春色,喜歡生機勃勃的景象。
與我一樣,倪先生也愛植物,東看看西摸摸,修剪枝條拔拔草,而且勤澆水,天天澆,我說植物都要爛根了,以前死去的樹木都是這個毛病。他說:“勤謹人被懶人笑”。
9點半剛過,夫妻倆去菜市場做酸酸。管理人員包括醫務人員都是熟人,一笑而過。
看到鄰家小妹的攤子上有大棵茄子苗,有些疑惑:我那天買的太小了,種下去兩天還是蔫頭蔫腦,這幾棵比較大。回說:這幾棵是對面阿婆寄放在這里的,根上沒泥,不容易活,那天賣給你的質量好,蔫是可能沒遮陽光吧?
一語中的,秧苗種下去后,我只是澆水,沒有任何遮蓋,可能被強光曬蔫了。
在阿婆那里重新買兩棵茄秧,回去補種。
這次有經驗了,種下的茄子苗要用東西蓋住。找舊報紙的時候,發現一張2017年的文學報上有金宇澄的一篇文章,手下留情,再讀一遍。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是我們吳江黎里人,《一切歸于平靜》是作者記錄父母的老年生活,耳聾,反應遲鈍,靜默無語……筆鋒一轉,回憶起父母年輕時的一些難忘經歷。照片里的父親28歲,是某報記者,母親20歲,上海復旦中文系大二學生,兩人的合影是1947年4月7日在老家太湖邊拍攝的。
下午,接受報社記者的電話采訪,內容是居家GL期間看了哪些書?為什么選這些書?平時有看書習慣嗎?書的來源,買的或借的,平時的生活習慣……又一個讀書日即將來到。
倪先生下班回來又買了雜魚,光鳑鲏魚就有一斤半,小河蝦半斤,還有螺螄、汪刺魚和鯽魚,我說怎么吃得完?他說:別人都嫌自己的男人不買菜,不買好的菜,你卻老是說我買菜……
買菜是好事,表揚你,但買得太多了,浪費!
都是些“貓吃魚”,能浪費多少?
聽到貓吃魚,噗嗤一笑。
吃過晚飯,打算出門,去昨晚倪先生說的好地方,恰有視頻進來,是晨寶和錚寶兩個小可愛。錚寶一見我就叫“娘娘,娘娘”,親熱得很;晨寶現場實播吃飯,又給我展示近幾天的涂色,還背唐詩。背到《楓橋夜泊》的時候,阿爹說:下次來蘇州,帶你去楓橋看寒山寺。
視頻耽擱了半個多小時,天色已晚,“好地方”不去了,附近走走吧!
育才路往西左拐到西鶴街,那是“華盛商場”,曾經輝煌的供銷社總部和商場。五金門市部還開著,倪先生說:我在這里工作了三年。
轉角處曾是副食品柜和藥品柜。1998年,我承包了那個藥柜,從樓上財務科到樓下藥柜上班。
繼續往南走,那是昔日的生產資料商店門市部。18歲那年,我高中畢業,安排在這里上班,這是我最早工作的地方,如今變成了某面館。樓上,曾是我們的宿舍。
往事一幕幕涌來,思緒萬千。
回家路上,遇到老同學三華,又聊了一會。
老家,處處有我熟悉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