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聽得到《邏輯思維》的時候,羅胖大概說二樓這么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我們的生活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微觀,只有把個人,小的家庭,一個企業都搞好了,整個國家的經濟才可能上去,才談得上宏觀的東西。通過上個月對于微觀經濟學原理的閱讀之后,本月轉入了宏觀。談了我們關心的通貨膨脹,匯率等內容,但這本書讀下來,說實話,我有很多沒有讀懂的地方,但有一個內容我很感興趣,并且在小組問答的時候也提出來了,那就是關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加息的問題。小組成員給了我很好的回答,這次讀書報告我也想就自己的理解和學到的東西做一個總結。
什么是貨幣?廣義地說,貨幣用來指代財富,根據經濟學家的定義。貨幣只包括在物品與服務交換中賣者通常接受的少數幾種財富。貨幣具有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手段等職能。當貨幣即使不作為貨幣,東西本身也有價值時,它被稱為商品貨幣,比如黃金,相反本身沒有內在價值的貨幣稱為法定貨幣。為什么商品貨幣要選擇黃金?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因素周期表中。排除氣體、易自燃、會殺人、稀缺、特性不穩定、不易加工的元素,最后就只剩下黃金了。在美國經濟中,貨幣以通貨和其他各類銀行存款,例如支票賬戶的形式存在。
關于美聯儲。像美國經濟這樣使用法定貨幣制度的經濟,就必須有某個機構負責管理這個制度。在美國,這個機構叫美國聯邦儲備,簡稱美聯儲。相當于中國的中央銀行。主要負責兩項工作:1、管制銀行并確保銀行體系的正常運行2、制定貨幣政策。美聯儲通過貨幣政策改變貨幣供給,主要工具之一是買賣美國政府債券。向市場購買債券則增加供給,出 售債券則減少了貨幣供給。
同時,銀行在貨幣體系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兩個個重要的概念是準備金,即銀行得到但沒有貸出去的存款稱為準備金。而準備金率是指銀行在總存款中作為準備金持有的比例。當銀行以百分之百的準備金形式持有所有存款時,銀行就不影響貨幣供給。但事實是銀行都是以部分準備金的形式在創造貨幣。銀行吸收存款,一部分作為準備金,一部分可以作為貸款放出去。而這樣市場上的總貨幣量就包括了存在銀行的存款和銀行貸出去的貸款,所以說銀行創造了貨幣。但并沒有創造出任何財富。在銀行創造資產時,也創造了借款人的負債,在這個貨幣創造過程結束時,從交換媒介增多的意義上說。經濟更具有流動性,但是經濟并沒有比以前更富。
回到美聯儲,要控制貨幣就在于兩個關鍵:準備金量和準備金率。由于銀行直接創造了貨幣,所以美聯儲的控制肯定是間接的。
第一,影響準備金量!
1、公開市場操作,比如買賣政府債券。當想要提高準備金量時,可以向市場買債券,市場多出很多貨幣,有一些作為通貨被持有,有一些被存入銀行。存入銀行的貨幣必定增加銀行的準備金。
2、美聯儲向銀行發放貸款。
借款當然就有利率,當美聯儲提高貼現率就阻礙銀行向美聯儲借準備金,而低貼現率鼓勵銀行借,就增加了準備金和貨幣供給!
第二,影響準備金率
1.法定準備金。
法定準備金提高就提高了準備金率,降低了貨幣乘數,并減少了貨幣供給,反之同理。
2、支付準備金利息。
美聯儲向銀行提供準備金利息,這個利率越高,銀行就愿意提高準備金,從而降低了了貨幣乘數,又減少了供給。
當然這種控制也存在一些問題,美聯儲不能控制家庭以銀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貨幣量,也不能控制銀行的貸款量。
第三,聯邦基金利率。
是銀行相互貸款時收取的短期利率。盡管這個利率由市場決定,但美聯儲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當美聯儲在公開市場購買債券時,市場錢變多,存款變多、銀行的準備金就變多,不再那么需要銀行間互相拆解這個準備金,所以導致這個利率下降。所以改變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的決策也是改變貨幣供給的決策。
我們經常在新聞里聽到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有何影響呢?第一,美聯儲在2017年放出的加息預期,使得美元兌人民幣持續升值,反過來說就是人民幣貶值,從國際金融的角度來看,一國貨幣貶值促進一國出口,這對于我國的制造業有一定的利好,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我國穩定的GDP增速。第二但是人民幣貶值也會導致資本的流出,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幣值的波動也不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第三,這本流出會造成我國資金流動性緊張,對我國的樓市、債市、股市造成利空。第四,石油和黃金等國際交易量巨大的大宗商品,價格將會看跌。我國作為石油巨大的需求國,可以購買到更多的石油用于生產和銷售。
美聯儲加息,其實預示著收緊資金,國內金融市場的資金成本就會上升,資金短缺,對于債市來說壓力巨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對我們普通老百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銀行短期理財的收益率會明顯提高。我認為能如此聯想,才是我學經濟學的真正意義。能把握動態變化,調整自己的投資。
通過《經濟學原理》的學習,還是會明顯覺得對經濟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未來我認為應當多關注經濟新聞,對于新聞中說到的一些現象,能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畢竟,基礎的模型在那里,供需關系永遠是市場經濟的主題。希望未來自己的個人投資理財也能做到更專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