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哭鬧?試試這幾招!

“孩子入園已經(jīng)一個星期了,前兩天還可以,到第三天就開始抗拒進教室了。孩子說教室里有很多規(guī)則,不能跑跳,不能大聲說話,坐著不能亂動……另外,我會故意晚些送他到園,因為去早了教室哭聲一片,情緒容易受到影響。我們?nèi)サ臅r候小朋友大部分都止住哭了,開始玩了。


如果他不愿意進教室,我需要在教室陪他嗎?如果我直接把他丟在教室就離開,他要哭好一陣子……但是老師和家里人都說,遲早是要放手的,如果我總是這樣陪著,他會更依賴我,習慣要我陪著。我該怎么做好呢?”


第一招:陪伴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小時候?qū)W自行車的時候,特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們有大人幫忙扶著,而我只能靠自己跌跌撞撞才學會,摔了很多跤。


孩子適應幼兒園也是一樣的道理,對孩子放手不代表突然撒手不管了!他們在家里生活了三年的時間,現(xiàn)在需要進入到新環(huán)境,或許還沒理解這個變化的意義是什么,還沒有上學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對新環(huán)境更有安全感,更能安心的去適應環(huán)境。


因此,有條件的話,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先不用著急進去,可以花一些時間陪伴他;把他送進幼兒園之后,如果他情緒沒有穩(wěn)定下來,也需要適當?shù)呐惆椤R话闳雸@之后老師會讓父母離開,所以最好是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一下情緒。


第二招:聊天


我們家老大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用了一個小技巧,在孩子放學之后,玩的比較開心的時候,我會花些時間和孩子聊一聊,然后問他今天在幼兒園有什么事情讓你最開心的?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然后就轉(zhuǎn)移話題了。慢慢的,我開始引導他去回想,我會問他:


“媽媽接你之前有什么開心的事情發(fā)生嗎?”

“你在午睡起來之后有什么開心的事情發(fā)生嗎?”

“吃午飯的時候,什么菜是你最喜歡吃的?”


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他就能夠很快回想起在幼兒園里開心的事情。慢慢的還會跟我講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其他事情。并且,在孩子講完自己開心的事情之后,我會和孩子說,我要去拿我的日記本,把你說的記錄下來。我把故事記錄好之后,還會請他給我蓋個章(他有一枚印章,是用來標記自己物品的)。有時候我也會邀請他和我一起記錄,我寫字,他畫畫。在周末的時候,我會把這一周的開心事變成小故事講給孩子聽:


森林里住著一只小花豹,在幼兒園里他遇到了一件開心的事情……


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幼兒園里雖然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但還是有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再后來,在上學之前我都會提醒他:


“今天在幼兒園里你準備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讓自己更開心呢?”


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在幼兒園里會有不如意,但自己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讓自己開心一些。同時,也對幼兒園多了一份期待。



第三招:貼紙騎士


有一段時間,我們家老大很怕在公開場合表現(xiàn)自己,同時看到別人可以大大方方的表演節(jié)目,他也很羨慕。后來我就想到一個方法……


我:“你是不想表演嗎?”

兒子:“不是,我想表演。可是沒有力氣(沒有力量的意思)。”

我:“那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你力氣好嘛?”

兒子:“不知道呢……”

我:“你覺得托馬斯有力氣嗎?”

兒子:“有啊。”

我:“那托馬斯可以給你帶來力氣嗎?”

兒子:“我想可以的。”

我:“那我們回來拿托馬斯來試試看?”

兒子:“下次吧,我先回家試試。”


回到家后,孩子把托馬斯找出來,拿著托馬斯給我們唱了一首歌。他感覺很有力氣(力量)。后來去外面也試了一下,先找了幾個他熟悉的小朋友。從那以后,孩子去到陌生的地方都會帶一個讓自己有“力氣”的玩具,這個玩具可以給他帶來力量,可以更有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也是用這個方法幫助她的兒子順利進入幼兒園。她選的幼兒園,孩子不可以帶玩具進去,所以她用的是貼紙。她讓孩子挑了一些貼紙,然后選擇一些自己最喜歡的貼紙。她告訴兒子,其他的貼紙,帶一些到幼兒園里去,可以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孩子問,為什么?她告訴孩子說:因為你是貼紙騎士。其他的小朋友如果在幼兒園里不開心的時候,想媽媽哭的時候,你就可以送一張貼紙安慰他一下,就像托馬斯里的救援小火車一樣。然后孩子很高興的把貼紙仔細的收拾好,第一天上學回來后就跟媽媽說他今天送出去三張貼紙了,并且和其中一個成了好朋友(因為對方分蛋糕給他吃了)。


她的這個方法非常妙!我們可以想想象一下,如果某天晚上你走在一條無人的街道上,路燈還不太好,總是一閃一閃的……這個時候你是什么心情?害怕,對吧?而如果還是這條街道,不是你一個人,你帶著孩子這個時候你會有什么變化?大部分人都會說,這個時候要變堅強,不能怕,因為:我要保護孩子!


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因為我們的自我認同發(fā)生了變化——我們原本的自我認同是“我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之后變成了“我是媽媽”。什么是自我認同感?


“我是媽媽,我要保護孩子!”


貼紙騎士也是同樣的作用,這激發(fā)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孩子這個時候的自我認同是:


我是貼紙騎士,我可以安慰傷心的小朋友。


另外一方面,這其實也是一種情感認同,孩子們離開家 ,多多少少會有不舍的,而當孩子發(fā)現(xiàn)有哭的小朋友,其實是找到了和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我也遇到有些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舍不得,干脆就把孩子帶回去了。久而久之,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哭鬧,通過哭鬧的方式讓父母把自己接回家。這樣的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和父母分離,不利于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的。這個時候,其實真正有分離焦慮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家長受不了孩子哭,是自己心理脆弱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我們需要正視孩子的情緒,舍得讓孩子經(jīng)歷這個不適應的階段。就像那句名言說的: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安娜·昆德蘭《不曾走過 怎會懂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