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親戚們都說,我像個男孩子,淘氣,愛打架,上樹下水,爬高摸低,啥都干過,膽子往往比男孩子還大。我那有些英雄主義的處事風格,很多來自對老爸的崇拜和模仿。那時,在我眼里,老爸是偶像。
(一)貧苦的歲月,
老爸出生在解放前,那個一個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生存是一個大問題。年輕的奶奶失去了第一個丈夫,大姑是奶奶嫁給爺爺時帶過來的,老爸是爺爺奶奶的第一個孩子,還是長男,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三個弟弟。
后來解放了,生活有了著落,老爸也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老爸跟我們講他小時候,讀書讀得好,可惜因為家里窮,作為老大,他必須承擔家里的生計,三年級就輟學了,幫著奶奶上山打柴,割草,隔兩年,想去讀書的老爸又去讀了四年級,之后就一直在農村務農。所以在我小時候,老爸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好好讀書,只要能讀上去,砸鍋賣鐵他也供我們兄妹倆讀書。我想在老爸的內心,有對讀書輟學的深深遺憾,有對知識的強烈渴求。雖然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但老爸能看懂三國,評論水滸,淺談紅樓,薜仁貴征東,薜丁山征西,這些故事一串串地出現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這些故事都是在吃完晚飯,在老爸空閑下來,在平臺上,在繁星滿天的夜空下,跟我們娓娓道來。
小時候農村的書籍是如此的貧乏,等我到了高中,才慢慢接觸到一些書籍。那時的我對書如饑似渴,花上半個月的零用錢,買上一本喜愛的名著,躲在課桌上,不管上課還是下課,都忍不住拿出來看看,以至于荒廢了學業,整個禮拜都吃梅干菜,把自己吃得像棵干菜苗。且不討論看書的好壞,但對于書的癡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時候老爸講得那些故事,使我很想去了解,那個我不熟悉的地方也有金彩的故事在發生。
二、多難的歲月
八十年代,中國農村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包田到戶,承山到戶。除去交國家糧以外,剩下的所有糧食農民都可以自由分配,家里的生活一下有了生氣。
村里的田、地要分下去。那會老爸是生產隊長,這些事他都得去做。一群三五個人,走在田間地頭,拉著長長的卷尺,拿著紙筆,一方一方地量過去,測過去,記過去。雖然方法簡單,工具簡陋,但工作組的人一點都不馬虎,往往是一塊地得量上好幾次才算過關。他們都是農民,知道一方田地對農民意味著什么。少了,自己吃虧,多了,別人吃虧,所以老爸他們的任務是盡量做到準確,不讓誰吃虧。我從小就是老爸的尾巴,那時的年紀還不夠上學,農村人粗糙的好身體有資本在野外撒歡,我在田埂上橫沖直撞地亂串,老爸從不說我,可老媽會說。回到家全身都是泥巴,老媽一只手提著我,一邊數落我。舉例誰誰誰家的丫頭跟我一樣大,人家身上多干凈,女孩子家就應該安安靜靜的,你看看你,比男孩子還臟,多少難看。不去野外玩,那該多無聊呀!第二天,我又會照舊偷偷地跟著老爸出門。
老爸有一個不安定的心,他開始做一些茶葉生意。村里田少山多,山地上一片一片的茶樹,也是村里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茶葉生意做起來了,生意還不錯,可天不隨人愿,在去做生意的路上有一座橋,很窄,老爸膽大,騎過去,可又魯莽,騎著自行車從橋上摔了下去,右小腿骨斷,在醫院里住了一個多月。
記得那年,我讀四年級,因為老媽得在家里忙農活,去醫院照顧老爸的任務就交給了我。我進了城關,住在大姑家,在大姑家跟醫院之間來來回回走了一個多月,直到期末才回學校考試。老爸掙得錢也都花在了醫院。
動手術后,醫院上上下下的人都對老爸豎起了大拇指,這么大一個手術,老爸一聲都沒哼一下,可老爸說,是部隊鍛煉了他,我不知道別的退伍軍人是怎樣的,可咱老爸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
后來還有幾次進了醫院,具體時間記不得了,總之老爸的一生總是磕磕碰碰,多難的日子。
三、幸福的晚年
我常常會回憶我的老家,那個承載我無數歡樂、笑聲、淚水的故土,甚至不止一次夢回故鄉。懷念那里的山,懷念那里的水、那里的河,懷念那里的樹,懷念那里的花花草草。可如果要我重新選擇,我寧愿失去故鄉,還是會支持造水庫,支持拆遷,我心中的牽牽絆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老爸老媽很幸福,很知足。他們老有所依,心里很平和,滿足于現在的安定生活。
等著兒子長大懂事的那一天,我也要回到他們身邊,照顧他們的晚年,這一天我想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