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重要著作,通稱《大邏輯》,以區別于《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通稱《小邏輯》)”。《小邏輯》是《邏輯學》的縮寫本,但是從內容上來看,兩本書并不完全一致。《小邏輯》中的“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這一章在《邏輯學》中沒有出現,而其余內容均在《邏輯學》中進行了大量補充拓展。[1]《邏輯學》共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前兩部分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稱為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
邏輯學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
本條目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邏輯學》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邏輯學》(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重要著作,通稱《大邏輯》,以區別于《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通稱《小邏輯》)”。《小邏輯》是《邏輯學》的縮寫本,但是從內容上來看,兩本書并不完全一致。《小邏輯》中的“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這一章在《邏輯學》中沒有出現,而其余內容均在《邏輯學》中進行了大量補充拓展。[1]《邏輯學》共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前兩部分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稱為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邏輯學》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國語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別名
《大邏輯》
作者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語言
德語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國紐倫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錄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歷史背景
哲學背景
作者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論
本質論
概念論
中譯本
影響
對形而上學的復興
重新確立哲學的起點
辯證法的頂峰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譯本
影響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該書創作于黑格爾在紐倫堡中學任教期間,在傳統形而上學逐漸沒落的哲學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種全新的形而上學與邏輯學。黑格爾認為,“邏輯”一詞并不僅僅代表推理和論證,而是對邏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對“語詞”“描述”“概念”“解釋”和“推理”的研究。[3]邏輯學在黑格爾看來是一種本體論,因此他將“存在”作為出發點,展開了《邏輯學》的第一個部分。在這個部分,黑格爾試圖清除掉一切人為設定的概念,尋找最基礎最根本的認識起源,而這種擁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將其稱之為“存在”。但對“存在”的探討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黑格爾開始了第二個部分的論證,即本質論。在這個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來源和真相,將“差異性”“對立”“矛盾”“現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現整合起來,從而產生出“概念”這個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爾的論證再次從“本質”返回到“存在”,他將主觀性、客觀性和理念相統一。隨著他對存在本身的不斷深入論證,黑格爾發現了存在的最終目的,即自由(自我實現)。[4]
《邏輯學》是黑格爾對形而上學的一次偉大復興,他創新地通過概念的自身運動來闡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將過去單獨考察“思維” 的邏輯學與單獨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學完全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他反對了舊的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方法,創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論證方式將事物的兩面性有機統一起來。[5]
《邏輯學》的中譯本于1976年由中國社科院楊一之教授翻譯出版,共分為兩卷,其中以“存在論”為上卷,“本質論”和“概念論”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學的先剛教授于2019年翻譯出版的中譯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這個版本所根據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論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爾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nden )
邏輯學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
本條目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邏輯學》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邏輯學》(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重要著作,通稱《大邏輯》,以區別于《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通稱《小邏輯》)”。《小邏輯》是《邏輯學》的縮寫本,但是從內容上來看,兩本書并不完全一致。《小邏輯》中的“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這一章在《邏輯學》中沒有出現,而其余內容均在《邏輯學》中進行了大量補充拓展。[1]《邏輯學》共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前兩部分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稱為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邏輯學》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國語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別名
《大邏輯》
作者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語言
德語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國紐倫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錄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歷史背景
哲學背景
作者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論
本質論
概念論
中譯本
影響
對形而上學的復興
重新確立哲學的起點
辯證法的頂峰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譯本
影響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該書創作于黑格爾在紐倫堡中學任教期間,在傳統形而上學逐漸沒落的哲學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種全新的形而上學與邏輯學。黑格爾認為,“邏輯”一詞并不僅僅代表推理和論證,而是對邏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對“語詞”“描述”“概念”“解釋”和“推理”的研究。[3]邏輯學在黑格爾看來是一種本體論,因此他將“存在”作為出發點,展開了《邏輯學》的第一個部分。在這個部分,黑格爾試圖清除掉一切人為設定的概念,尋找最基礎最根本的認識起源,而這種擁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將其稱之為“存在”。但對“存在”的探討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黑格爾開始了第二個部分的論證,即本質論。在這個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來源和真相,將“差異性”“對立”“矛盾”“現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現整合起來,從而產生出“概念”這個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爾的論證再次從“本質”返回到“存在”,他將主觀性、客觀性和理念相統一。隨著他對存在本身的不斷深入論證,黑格爾發現了存在的最終目的,即自由(自我實現)。[4]
《邏輯學》是黑格爾對形而上學的一次偉大復興,他創新地通過概念的自身運動來闡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將過去單獨考察“思維” 的邏輯學與單獨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學完全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他反對了舊的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方法,創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論證方式將事物的兩面性有機統一起來。[5]
《邏輯學》的中譯本于1976年由中國社科院楊一之教授翻譯出版,共分為兩卷,其中以“存在論”為上卷,“本質論”和“概念論”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學的先剛教授于2019年翻譯出版的中譯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這個版本所根據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論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爾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nden )。[7]
作者介紹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年)出生在一個政府公務員家庭。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1793年畢業后,先后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了七年的家庭教師。[8]他在1801年入職耶拿大學之后,立即開設了兩門課程,即“哲學導論”和“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或反思與理性的體系”,這個課程安排體現了黑格爾的深意,他認為在建立一個科學體系之前,必須奠定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礎,即提出一個合適的導論。因此,當時他的授課和手稿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計劃展開,而“邏輯學與形而上學”就扮演這個“導論”的角色。[9]
從1802年開始,他與謝林(德國哲學家)共同主編了《哲學評論雜志》。1804年,黑格爾對哲學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推進,他認為“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本身也需要一個導論,即關于“意識經驗”的歷史發展的探討。于是,他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成為了“導論之導論”,這本書標志著黑格爾哲學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后,由于受到拿破侖入侵德國造成的動蕩時局的影響,他不得不放棄教職離開耶拿,先是在班貝格短暫擔任了一年的報紙主編,然后在于1808年至1816年在紐倫堡擔任了八年的高級中學校長。在紐倫堡期間,他給中學生講授他的邏輯學,并依然遵循著自己對哲學整個體系的構想,撰寫了一系列邏輯學手稿,最終于1812-1816年分三卷陸續發表了《邏輯學》。在這個作為《精神現象學》續篇的《邏輯學》中,黑格爾明確的提出了哲學體系的基礎,即“存在”、“本質”與“概念”。[9]
1816年黑格爾被聘為海德堡大學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學全書》,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完成。此后從1818年他開始擔任柏林大學哲學系教授。1827年,由他主編的《科學評論年鑒》開始出版,之后在柏林逐漸形成了以黑格爾為中心的黑格爾學派。柏林時期是黑格爾事業的鼎盛時期,他在1829年當選為柏林大學的校長。但不幸的是,他在1831年因霍亂離開人世。[10]
黑格爾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學著作有四部,分別是:《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和《法哲學原理》。黑格爾去世后,他的友人和學生編輯出版了《黑格爾全集》,其中包括《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和《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在哲學史上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對當時的各門學科多有精通,并且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哲學之中,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邏輯學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
本條目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邏輯學》第一卷第一版,1813年
《邏輯學》(原文:Wissenschaft der Logik,英文:Science of Logic),是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重要著作,通稱《大邏輯》,以區別于《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通稱《小邏輯》)”。《小邏輯》是《邏輯學》的縮寫本,但是從內容上來看,兩本書并不完全一致。《小邏輯》中的“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這一章在《邏輯學》中沒有出現,而其余內容均在《邏輯學》中進行了大量補充拓展。[1]《邏輯學》共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前兩部分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部分稱為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邏輯學》
英文名
Science of Logic
本國語言名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別名
《大邏輯》
作者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語言
德語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1812年第1.1卷,1813年第1.2卷,1816年第2卷
出版地
德國紐倫堡(Nürnberg,Deutschland)
目錄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歷史背景
哲學背景
作者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存在論
本質論
概念論
中譯本
影響
對形而上學的復興
重新確立哲學的起點
辯證法的頂峰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關鍵信息
作者介紹
成書背景
成書版本
內容概要
重要概念
中譯本
影響
評價
名言列舉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該書創作于黑格爾在紐倫堡中學任教期間,在傳統形而上學逐漸沒落的哲學背景下,他想提出一種全新的形而上學與邏輯學。黑格爾認為,“邏輯”一詞并不僅僅代表推理和論證,而是對邏各斯(logos)的抽象化研究,即對“語詞”“描述”“概念”“解釋”和“推理”的研究。[3]邏輯學在黑格爾看來是一種本體論,因此他將“存在”作為出發點,展開了《邏輯學》的第一個部分。在這個部分,黑格爾試圖清除掉一切人為設定的概念,尋找最基礎最根本的認識起源,而這種擁有本源性特征的事物,他都將其稱之為“存在”。但對“存在”的探討只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為了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黑格爾開始了第二個部分的論證,即本質論。在這個部分,他深入到了存在本身,并追溯其來源和真相,將“差異性”“對立”“矛盾”“現象”等存在之物的表現整合起來,從而產生出“概念”這個存在的核心。在第三部分,黑格爾的論證再次從“本質”返回到“存在”,他將主觀性、客觀性和理念相統一。隨著他對存在本身的不斷深入論證,黑格爾發現了存在的最終目的,即自由(自我實現)。[4]
《邏輯學》是黑格爾對形而上學的一次偉大復興,他創新地通過概念的自身運動來闡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將過去單獨考察“思維” 的邏輯學與單獨考察“存在”的形而上學完全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他反對了舊的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方法,創新地使用“正”“反”“合”的論證方式將事物的兩面性有機統一起來。[5]
《邏輯學》的中譯本于1976年由中國社科院楊一之教授翻譯出版,共分為兩卷,其中以“存在論”為上卷,“本質論”和“概念論”為下卷。[6]之后,由北京大學的先剛教授于2019年翻譯出版的中譯本是目前最新的版本。這個版本所根據的是二十卷本的“理論著作版”(Theorie-Werkausgabe),即《黑格爾二十卷著作集》 (G. W. F. Hegel Werke in zwanzig B?nden )。[7]
作者介紹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年)出生在一個政府公務員家庭。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1793年畢業后,先后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了七年的家庭教師。[8]他在1801年入職耶拿大學之后,立即開設了兩門課程,即“哲學導論”和“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或反思與理性的體系”,這個課程安排體現了黑格爾的深意,他認為在建立一個科學體系之前,必須奠定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礎,即提出一個合適的導論。因此,當時他的授課和手稿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計劃展開,而“邏輯學與形而上學”就扮演這個“導論”的角色。[9]
從1802年開始,他與謝林(德國哲學家)共同主編了《哲學評論雜志》。1804年,黑格爾對哲學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推進,他認為“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本身也需要一個導論,即關于“意識經驗”的歷史發展的探討。于是,他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成為了“導論之導論”,這本書標志著黑格爾哲學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后,由于受到拿破侖入侵德國造成的動蕩時局的影響,他不得不放棄教職離開耶拿,先是在班貝格短暫擔任了一年的報紙主編,然后在于1808年至1816年在紐倫堡擔任了八年的高級中學校長。在紐倫堡期間,他給中學生講授他的邏輯學,并依然遵循著自己對哲學整個體系的構想,撰寫了一系列邏輯學手稿,最終于1812-1816年分三卷陸續發表了《邏輯學》。在這個作為《精神現象學》續篇的《邏輯學》中,黑格爾明確的提出了哲學體系的基礎,即“存在”、“本質”與“概念”。[9]
1816年黑格爾被聘為海德堡大學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學全書》,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完成。此后從1818年他開始擔任柏林大學哲學系教授。1827年,由他主編的《科學評論年鑒》開始出版,之后在柏林逐漸形成了以黑格爾為中心的黑格爾學派。柏林時期是黑格爾事業的鼎盛時期,他在1829年當選為柏林大學的校長。但不幸的是,他在1831年因霍亂離開人世。[10]
黑格爾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學著作有四部,分別是:《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和《法哲學原理》。黑格爾去世后,他的友人和學生編輯出版了《黑格爾全集》,其中包括《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和《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在哲學史上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對當時的各門學科多有精通,并且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哲學之中,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10]
成書背景
歷史背景
在18世紀末,人們對于哲學的思維方式已經完全改變,“精神的自我意識在這個時代已經通過自己達到了更高的立場。”在17世紀初次啟蒙運動的背景下,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等科學的迅速擴張,人們逐漸拋棄了無法對實踐生活產生指導的形而上學。對邏輯學而言,“基于其形式上的用處,人們仍然承認邏輯躋身科學之列,甚至把它當作公開課程的對象保留下來。”它的處境雖然沒有那么糟糕,可依然被錯誤的理解為一種工具。但是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科學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類的心靈仍然在不斷追問著自我存在的本質是什么。黑格爾希望走出這樣的困境,讓形而上學與邏輯學重新煥發生機,試圖回答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11]
另外,18世紀開始的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深深影響著德國人。德國各個領域的學者認同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種種價值,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但同時也擔心在德國會出現法國大革命中出現的雅各賓專政和無政府主義狀態。于是他們開始思索如何在德國的政治、社會、思想和文化的發展中既實現上述價值,又避免法國革命中出現的種種負面的現象。黑格爾曾為法國革命的爆發欣喜若狂,并在紀念冊上留下了“自由萬歲”這樣的革命口號。他的“同一哲學”,即對思維與存在、合理的東西與現實的東西之間的關系的辯證理解,不僅是對斯賓諾莎和謝林思想的批判繼承,更重要的是對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的理論總結。[12]
哲學背景
在西方哲學中,邏輯原本就具有形而上學的意義。如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康德。不過他們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亞里士多德的范疇體系是“存在”的存在意義,而康德的范疇體系則是主體(我)先天(先于經驗)的認識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黑格爾試圖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在近代哲學自我意識原則的基礎上重建形而上學的范疇體系。黑格爾區分了三種客觀性:唯物主義所說的客觀性,康德純粹主觀性意義上的客觀性,以及他所主張的客觀性。在他來,單純的物或單純的主觀性都不是真理,真理乃是兩者的“結合”,即“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自身”。在近代哲學中,通常邏輯學,即形式邏輯,所研究的只是單純主觀的思維形式。而古代哲學卻有所不同,古代的形而上學主張“唯有通過思維對于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東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真的東西;所以真正真的東西并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維的形式、作為被思維的東西的時候”。因此,這種形而上學認為思維及思維的規定并不是與客體不同的東西,而是客體的本質。黑格爾的目的是恢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傳統,并將康德哲學的純粹客觀性融入其中。
在18世紀末,人們對于哲學的思維方式已經完全改變,“精神的自我意識在這個時代已經通過自己達到了更高的立場。”在17世紀初次啟蒙運動的背景下,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等科學的迅速擴張,人們逐漸拋棄了無法對實踐生活產生指導的形而上學。對邏輯學而言,“基于其形式上的用處,人們仍然承認邏輯躋身科學之列,甚至把它當作公開課程的對象保留下來。”它的處境雖然沒有那么糟糕,可依然被錯誤的理解為一種工具。但是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科學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類的心靈仍然在不斷追問著自我存在的本質是什么。黑格爾希望走出這樣的困境,讓形而上學與邏輯學重新煥發生機,試圖回答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11]
另外,18世紀開始的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深深影響著德國人。德國各個領域的學者認同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種種價值,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但同時也擔心在德國會出現法國大革命中出現的雅各賓專政和無政府主義狀態。于是他們開始思索如何在德國的政治、社會、思想和文化的發展中既實現上述價值,又避免法國革命中出現的種種負面的現象。黑格爾曾為法國革命的爆發欣喜若狂,并在紀念冊上留下了“自由萬歲”這樣的革命口號。他的“同一哲學”,即對思維與存在、合理的東西與現實的東西之間的關系的辯證理解,不僅是對斯賓諾莎和謝林思想的批判繼承,更重要的是對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的理論總結。
中國上下五千年都沒有誕生科學,因為中國文化里沒有邏輯學和辯證論(法),表面看起來博大精深,其實都是偽科學,半宗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