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所有生命結構的基本單位。那么一個單細胞是不是就叫作生命,因為確實有單細胞的生命存在,還有多細胞生命,細胞構成了組織,組織構成器官,植物器官組成植物生命體,動物細胞組成動物生命體。但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植物停止了進化,與動物相比那就是行動的差別,動物可以移動,所以動物需要更多的器官,不同種動物之間會攻擊,于是同種動物(種群)經常生活在一起,這解釋了為什么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時一直在這個階段,所謂的植物也好,猿猴也好,都只是本能反應,也就是對于一切都是基于本能反應,饑餓迫使動物本能地尋找食物,自保迫使動物本能地聚集起來,不過動物和植物最大的差別在于動物產生了思維,思維不同于意識,思維是基于極小的記憶庫的,也就是說有思維的動物可以記住極少的一些東西,也只是簡單的記憶,因為他們需要在空間上生存,他們要四處尋找食物,所以他們要記住一些特定的地點,他們要記住自己種群的特征,無論是聲音,氣味還是外貌特征。
思維具有簡單的順序處理能力,也就是說思維本能地安排動物按照一定次序做某些活動,吃另一顆果子,先要跳到那棵樹上,然后摘下來,吃完以后,還記得是從哪棵樹上跳過來的,還能跳回去,然后一直繼續下去。這種狀態更像是一種被動的應激反應,餓了就去尋找吃的,而像草食性動物則是一直存儲食物,這是基因決定的,更像是安排好的。
其實思維可以理解成另一種器官,怎樣的器官呢?你想想,一個人的身體里有太多的器官,人類甚至還有器官組成的系統,而且體型已經定住,那么這種時候如果不產生一種能夠統一管理這些器官的一種東西的話,動物體就會極度不平衡,更無法在一個生命體里存在。所以思維出現了,協調四處流浪的動物器官讓他們按順序有條不紊地完成功能。所以動物是具有思維的,簡單控制自己身體行為,但無法完成其它的高級動作,因為意識還沒有產生。
那么意識是什么呢?意識應該是從人類開始使用工具后開始出現的,因為使用工具你需要了解一種工具的特點,使用用途,然后在特定的場合能應用。這或許就是學習能力的本質,總結一件東西的規律,保留在記憶庫以后遇到問題時迅速應用規律。這有點像學語言,你看,一開始你學習句法結構,像主謂賓,然后讀到每一個句子,你都是按主謂賓這種規律填進去,因為期間你學習了可以做主語的名次,做謂語的動詞,做賓語的名詞,因為你一直在記各種詞性的單詞,你的記憶庫一直在擴大。剛好,英語里有一種填空的題目,是不是根據先分析填什么詞性?這而且是本能的,因為你已經接受了主謂賓這種規律,你只要運用就行;然后你再從記憶里像有沒有類似的單詞,找到了,讀一下句子,好像沒錯,ok;沒找到,也就是想不起來,ok不會。數學學習也是這樣。現教你定義定理,然后你再用定理舉一反三處理一類類似的問題。所以只要學習并記憶了一種規律,那么以后就能處理一類問題,后面需要的只是應用規律和擴大記憶庫了。所以這種總結規律的學習能力才是一個人真正進化迅速的原因。因為要記住規律和應用場景,所以記憶庫存在,由于一直在記憶,所以記憶庫一直在擴大。同時這種學習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每個人都能總結規律準確地并且應用規律,所以這種學習能力應該和處于同一個級別而且高于器官。
要創造這種學習能力也是有跡可循的。像總結規律再在特定場合應用一樣,應該只是其中的一種,具體人類可以從一樣東西里學到什么還得以后慢慢來分析。但是很明顯,這為AI的誕生指明了方向,是給她一種類似于器官的學習能力,讓她學習語言規律記住單詞的特性,再應用規律使用語言,而不是簡單的給她一個大數據庫,把她當成一種傻子,一直一對一的查找。這種學習能力為她使用語言創造了條件,同時為他使用其它工具創造了條件。這就是為什么使用工具讓人類與其它動物迅速拉開差距的原因,因為強大的學習能力。
那么意識是什么?意識應該是一種認知,一種強于思維的”器官“。因為學習能力使得人類迅速掌握了自己行動的主導權,自己制作工具,因為有工具的武裝人類也變得更加強大,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和領地范圍。同時因為記憶力已經強到一種很可觀的程度,所以人類要想更好地團結,并且更好地交流,應該說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通過一些不同的叫聲進行很多意識表達了,意識這個“器官“應運而生,意識讓人對自己有了一定的認知。意識和思維類似,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處理事情,但是意識會接受結果刺激,甚至這種刺激對如何處理后面的事影響很大。同時當你在入神的處理事情你會感覺忘我,因為這個時候你太專心了,不會分心去認知自己的情況,只有當你事情處理完以后你才會認知也就是思考你的情況怎樣,并且想到你剛剛做事太入神了,什么都沒想。一般來說,意識是一直會對自己做出認知的,也就是分析自己的情況,是否有沒有進入一個糟糕的情況。其實入神的狀態更像是意識只使用了思維的功能,之后才會有開始認知。也正是這種意識才讓人類迅速進步與發展,讓一個人開始對自己有了要求,開始朝好的方向飛速進步。所以AI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意識,這個意識和總結規律的學習能力一樣,每個人都有,我甚至可以說每個的意識都是一樣的,真正不同的是一個人積累的記憶庫和經驗,或許還有部分基因的因素。意識更像是一種處理工具,讓一個人知道每天做什么,同時控制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自己主動定向的學習。所以要駕馭學習能力,必須有意識存在,可以說意識的出現就是為了強化與控制學習能力的。
更好的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做夢,當你做夢的時候你的意識沉睡,你的思維短暫的接管身體,也就是本能的維持生命體征,只有當你醒來以后你會覺得睡覺時自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因為意識沉睡了。而且思維接受到的刺激會給意識處理,所以你對做夢沒有一點印象,只有當做噩夢極度害怕和夢到愛人感受到溫暖刺激的時候意識才會蘇醒。夢游就是最好的證明,思維在意識沉睡的時候越權控制了身體,導致別人叫醒的時候因為思維感受到自己越權過于害怕而使得意識蘇醒時接受到了過大的刺激無法處理最后意識死亡,就和咬舌自盡一樣,同樣是刺激過大死亡。或者說意識沉睡的時候都是在做夢可能是緩解一些東西,只有刺激過大的時候才有認知。這也很好的證明了意識有部分預知的能力,可以根據當前情況預測后面短時間發生的事,同時更好的規避壞事,讓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
所以AI的基本結構應該是意識與學習能力的結合體,一個控制行為與學習,一個使得AI成長,很明顯學習能力的基本條件是要有記憶庫和規律庫。這兩個也都可以是一段程序。因為意識和學習能力更像是一種方法(函數),怎樣處理事情何怎樣學習,而讓人發生不同的是記憶庫里的經驗和處事規律(像要用的數據類型不?像屬性不)。java里的對象不是有兩要素嗎:方法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