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聲沒落
? 天津乃是曲藝之鄉,至今現在也會在一些街頭巷尾聽到老先生說快板,評書。余音繞梁而不絕。在九十年代,中國逐漸和世界接軌,更多的喜劇形式走入了國內。電影,雜技,魔術進入了百姓的視野。相聲慢慢沒落下去,更多的相聲演員紛紛轉行,并不是不愛。而是自己溫飽都難。只圖一口飯。郭德綱也不例外,自己去北京闖蕩,租最便宜的房子,一天也就只吃一頓飯。自己去做編劇,寫劇本。最落魄時,實在沒錢交房租。躲在屋子中忍住房東的叫罵,半夜翻墻去找點吃的。他至今仍開玩笑說:自己幸好練過童子功,翻墻麻利。生活之艱辛不是我輩能體會,其韌性和堅強也不是我輩能比。
2.光環之下的心酸
上天對郭德綱也沒有拋棄。郭德綱在琉璃廠買書的時候,在一個茶館歇腳,老北京人品著茶,聽著臺上一位老先生說著相聲。郭德綱想:為何在相聲如此不景氣的今天,一個偏僻的茶館仍然吸引人去聽相聲?他通過和老先生交流,和百姓交流,意識到劇場是相聲生命之根本。沒有劇場,相聲不能存活。
96年,郭德綱創立“北京相聲大會”,提出了“讓相聲回歸劇場”,起初生意十分慘淡,最慘淡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來聽相聲。徒弟問他:就一個人,咱還說嗎?郭德綱:說。大手一揮,穿上大褂。開始上場。起初刑文昭老先生(德云社四位老人之一)說了一段單口相聲。中途那人手機響了,老先生看著他,那人特別尷尬,接通以后:我聽相聲呢,一會說。郭老師上臺以后,對那人說:你可得認真聽呀。上廁所也得跟我打招呼,不然我們人多,今天你走不了。當時在北京乃至全國,相聲早已沒落。可以想象劇場說相聲的難度。
當初在劇場說相聲,完全就是賠錢。每個月補貼幾千塊錢。加上徒弟吃住花銷。郭德綱只能通過去寫劇本,當群眾演員,甚至自己妻子把自己作為嫁妝的新車夏利直接賣了一萬二來填補。那些黑郭老師的人能說:他就是想說相聲賺錢嗎?一個人做事的目的就是賺錢,謀取名利,恐怕難以長久吧。沒有真正的執著追求,哪怕遇到小的坎坷,都不會堅持下去。因為這不是內心最想要的東西,沒有執著的付出,又談什么堅持?
3.站在背后的愛人
王惠,一提出來估計沒人知道。如果說是郭老師的妻子,就帶上了很大的光環。郭德綱在自己的路上付出了很多。妻子也默默的陪著他付出了很多。王惠從小學習京韻大鼓,得到不少大師指點,十四歲紅遍大江南北。兩人經常在演出中碰面,郭德綱那時候也沒有多想,要啥沒啥,還帶著一個兒子。條件差到不能再差。但是郭德綱只是在默默的關心王惠。去天津看王惠,每次都去吃海鮮,天津人都比較喜歡吃海鮮。因為錢不多,每次都是王惠一個人吃,他在一旁笑著看著王惠吃。謊稱自己來的時候吃過飯了。后來王惠知道以后,就再也不吃了。越吃越心酸。相聲大會成立以后,王惠放下了自己的大鼓,成為了一個家庭主婦。照顧丈夫的起居,照顧徒弟的生活吃住。殊不知比徒弟也大不了幾歲。在剛開始結婚的時候,沒有婚禮,沒有酒席。就領了結婚證。日子過不下去了,王惠把自己的嫁妝-一輛新的夏利,直接找到一家洗車店,賣了一萬二。然后去交房租。每次沒錢,王惠就去賣自己的嫁妝。在愛徒孔云龍除夕燃放鞭炮炸傷了雙眼。王惠一邊哭一邊說:兒呀,沒事。實在不行師娘就重拾大鼓。絕對餓不著你。孔云龍聽著眼淚嘩嘩的流,臉更疼了。其實疼的是人心呀!王惠為德云社,為郭德綱付出了很多。也只有家里沒有了后顧之憂,郭德綱才能在舞臺上帶給我們歡樂。
4.塞翁失馬
03年網絡和媒體的風云變幻,德云社一夜之間火了。有一段時間德云社的票幾乎全部賣空。每場都滿座,湯熬好了,是一鍋好湯嗎?在08年X先生的突然離職,讓郭德綱意識到一直這樣不是辦法,時隔不久,自己的兒徒也走了。首先解釋一下何為兒徒?兒徒就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孩子大都十幾歲。投到師父名下。在師父家吃住,學藝。郭老師在《金星秀》談過:他不是我生的,但他是我養大的呀。我是真拿他當兒子,但是真沒拿我當爸爸啊!即使離開了,孩子演出時候,德云社仍然為其捧場,我覺得這就是不是心胸的問題,而是一種大愛,對自己孩子的愛,對相聲一種的執著的愛。走了其實未必不是一件壞事,文藝注重多樣性。也許離開了德云社,會創造出更好的作品。離開了德云社,也使德云社變得更加完整吧。過來時也會意識自己的團隊有著不足之處,時刻反省自己。在相聲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5.綱絲說
這年頭,有鐵桿粉絲,就有噴子。有人會說:你了解就都是對的嗎?我承認我知道的不一定是事實,但我更佩服郭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為人。從專業角度來說,評書,梆子,太平歌詞,京劇,平戲。跳出相聲,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從事職業中,精通多類。不算人才嗎?七歲學藝,浪跡江湖幾十載,從草根變成相聲大師,中間付出了多少辛苦。試問自己能吃的了嗎?就為人而言,不抽煙,不喝酒,不參加任何應酬。舞臺上的他是一個幾句話可以使人捧腹大笑的大師,臺下生活中,對自己的妻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對自己的弟子算是教育有方吧。岳云鵬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吧,從十六歲來到德云社,人笨手拙。幾乎有一段時間所有中層的人都勸郭老師開除岳云鵬。郭老師最后拍板:我就是讓他在后臺掃地一輩子,我也不會讓他走。在弟子紛紛出走后,小岳完全可以離開德云社。沒有上臺的希望,為什么不走?還不是念師父對他的好。
有人會說:我去聽過德云社的相聲,太俗了,沒有高雅之處,這是祖師爺留下來的東西嗎?個人認為,不論相聲還是其他文藝種類,一定要四個字“雅俗共賞”。俗不是庸俗的意思,那是完全沒有創新。俗代表通俗易懂,最先應該做的就是通俗。我估計有人在德云社聽相聲要是老先生一直在臺上唱太平歌詞,一直在臺上唱京劇,你也會說:這什么玩意兒啊?相聲怎么全是這個啊?
郭德綱曾經談到:德云社一直兢兢業業的做商演。我始終認為在相聲中將來絕對會有人比德云社更出名,比德云社更賺錢。但是十年了,沒人做的更好。這不是一個好事兒。傳統藝術的沒落,老藝術家的離世,我們更多的是應該思考的是,那些傳統藝術到底去哪里了?也許二十年以后,郭德綱老了,還會有人繼承他的衣缽嗎?還有人讓我們開懷大笑嗎?那些傳統藝術百年以后難道真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嗎?那些京劇,太平歌詞,河北梆子。我們聽到的是唱片了,茶館里面再也沒有了相聲,評書。我們大概心里就不只是生活的單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