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中十五焦點第482天分享(2019.12.6)
01? 生活窘態
家有幼兒園孩子,小學生的,是不是覺得這些話很耳熟呢——
“起床起床快起來!洗臉刷牙要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
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
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你的書你的作業咧?
拿外套戴手套,還有圍巾和帽子!別忘了!”
可孩子的反應呢,卻不以為意,不緊不慢的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還給你來一個“回眸一笑”,甚至無動于衷地自動屏蔽你的聲音。
一位有過多年經驗的心理咨詢師這么說:“孩子的慢吞吞,都是你催出來的。”
不會吧,有沒有搞錯?明明是催著孩子讓他快,怎么就是我造成的了?難道不用催,任由他磨嘰,遲到,不吃早飯,餓著,凍著嗎?
? ? 02催促的結果:
在爸媽長時間的不停的催促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起床。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做作業,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來判斷該不該做作業。
? ? 03殘酷的真相
孩子總是越催越慢,可以從心理學的三個維度來解釋:
一、家長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家長對孩子都有一個理想的期望值,這個期望是以家長認為的速度界定的,而不是孩子那個年齡應該有的正常速度界定的。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手指頭的靈活度不夠,系鞋帶,扣扣子,速度慢,是很正常的。但家長往往因為趕時間,催促孩子,甚至直接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機會。
再者,一旦家長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做事的快慢,孩子的慢讓成年人產生失控感。失控讓人感覺焦慮,于是開始拼命的催孩子。
家長不斷的催促,和孩子的磨嘰,本質上講就是家長與孩子控制反控制的較量。
被控制后的孩子,自我功能被剝削,他只能通過延長時間來確認自我范圍。孩子內心會有一種自己的領地被侵占了的感覺,用拖延來尋找自我。
我曾經咨詢過這樣一個孩子磨嘰的例子:
十歲的男孩子小智(化名),媽媽說他寫作業到晚上十一點,經常睡著到書桌旁。蹲廁所要三十分鐘,吃個飯至少一個小時,全家最后一個結束。經過兩次咨詢后,發現孩子的磨嘰,是因為父親脾氣不好,經常大吼大叫地催促他,讓他很沒面子。但苦于沒有其他的反抗能力,那就用最能讓家長生氣的方式——磨嘰,來回應和反抗家長。
突然想到有些汽車尾部的五花八門的搞笑段子:其中一個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想想任何一個人都不想被別人催著,何況一個孩子呢?如果下次再催孩子的時候,你就想想自己開車被按喇叭的情形吧。
第二,家長的催促是在暗示他自己做不好。
總是催促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慢。漸漸的就會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后,家長就會越發著急,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心理學界,有個著名的實驗:羅森達爾效應: 羅森塔爾帶領一個研究團隊到學校,對一個班里的學生,做了個全面體檢,然后把一份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告訴老師,名單上的學生屬于智力超常的孩子,將來一定有所作為。過了半年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學校,調查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果然名列前茅,就連之前成績平平的孩子,成績提升特別大。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家長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孩子就會給自己有怎樣的自我定位,當然就會有怎樣的外在表現。
? 04 對癥下藥
第一,家長要想治愈孩子的“拖延癥”,磨嘰,拖沓,首先要覺察反思自己,有沒有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性,對于五歲以下的孩子,行動遲緩,動作慢,可能是孩子正在學習一項生活技能,允許孩子有個學習鍛煉的過程。不要跟別人家的孩子,更不要以自己的速度比。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別,陪著孩子學習新技能。擔心孩子上學遲到,可以提前一會兒起床;怕孩子吃飯慢,就提前做好飯。孩子的幼年階段,父母就是要陪伴孩子度過的。珍惜跟孩子相處的美好時光,會成為以后最溫馨的回憶。
第二,利用剛才提到的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更多的正向暗示。
孩子利索的做完一件事后,大人夸張的表揚一下,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強化作用。
如果孩子開啟了他的“拖拉機”模式,就別去反復嘮叨了,免得負面強化,最后孩子變成了升級版“拖拉機”。
現在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做個“光榮榜”: 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又快又好,就在本子上畫上小紅花,后面寫上——“今天練琴只用了四十分鐘就練會了”,“今天晚飯之前就把作業寫完了”。記錄孩子做到之處,就是在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正向暗示,協助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當孩子有過多次“快”的體驗后,嘗到快的“甜頭”,慢慢的“快”習慣也會養成。
第三,讓孩子獨立處理事情,自己承擔事情后果。
很多家長總是說:孩子叫三遍都不起床,煩死了。這是因為家長操心替孩子在分擔他應該承受結果——遲到的后果由孩子承擔,而不是家長,作業寫不完,也是由孩子承擔,而不是家長。
正確的做法是,跟孩子明確哪些事是他自己的,他要為自己的事負責,如果需要,父母可以協助。比如跟孩子約定晚上寫作業結束的時間,過了時間就不要寫了,孩子有過一次不交作業被老師批評,他一定會在規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遲到了受罰,家長不必愧疚,那是孩子必須要承擔的后果。
第四,不妨做個“懶媽媽”。
我家鄉有句俗語:“勤快的孩子背后都有個懶媽。”后來學習心理學,發現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寫到“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看來,大道相通,人類的智慧都是一樣的。
這個說法來自一個很樸素簡單的道理,過于勤快的媽媽,總是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安排,恨不得手里拿著鞭子抽著向前奔跑,最終孩子變成了“拖拉機”。
做個“懶媽”,孩子自己的路要他自己走。因為,我們陪得了一時,也陪不了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