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幾年前,有一本很火的育兒書,叫《哈佛女孩劉亦婷》,在這本書里,又提到了另一本幾百年前的育兒書,叫《卡爾威特的教育》。
這本書的評價很高。據說很多孩子考上哈佛,原因就是父母看過這本書。
于是自己也把這本書找來看,還買了一本送朋友。
初看,就為書中很多觀點所折服,幾百年前的書,暗合了很多后來的現代心理學的一些思想。
那時候,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懂得比較少,很容易就會被書中的觀點所說服。看《哈佛女孩劉亦婷》,覺得作者說得對,再看《卡爾威特的教育》,覺得也不錯。
甚至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后來,看的書多了,接觸的知識范圍廣了,經過更多的不同觀點的洗禮,回頭再去思考這兩本書,就覺得普通了,一般了。
書中有些觀點,其實只是常識。我們折服于這些觀點,其實只是迎合了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想說的話,變成文字展現出來了。“英雄所見略同”,所以,讀起來很高興,一種被認同的感覺。
還有些觀點,看起來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若是進一步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未必如此。
例如,卡爾威特的牧師爸爸,為了不影響卡爾的學習,為了讓卡爾學得更快,禁止花園的園丁和卡爾說話。
他的觀點是:只有接觸最標準、最純正的德語,才是最有用、最有效的學習。如果接觸了那些粗鄙的無用的市井方言,不僅有可能讓小威特學壞,以后也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糾正。
效果是巨大的:小卡爾很早就說得一口標準的德語,而且語言能力仍強,會好幾門外語,遠遠超過同齡的孩子,讓每一個和他接觸的人,都驚嘆不已。
我們很容易被結果說服:如果產生了好的結果,那么觀點或方法,就應該是對的。比如個別孩子小時被打罵,長大后成了億萬富翁,那么打罵,就應該是有效的。
有的父母,非常認同威特爸爸的觀點,從小,就給孩子創造一個純正的語言環境,父母只對孩子說標準的普通話,而且絕對不會陰陽怪氣。
一旦孩子接觸到其他人,普通話不標準,帶著地方口音,父母就會很緊張,覺得對孩子的語言學習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但是,這個世界很復雜,各色各樣的人太多,孩子總是難免會接觸到有方言口音的人。這就讓父母很焦慮。然后告訴孩子,以后碰到這些叔叔阿姨,不要跟他們說話,不要學他們的說話,這樣,又讓孩子也跟著緊張了起來。
而且,偏偏,孩子最喜歡模仿陰陽怪氣的聲音,最喜歡學那些跟自己不同的說話方式。
卡爾生活的時代,小孩能接觸到的人,能接觸到的信息,能接觸到的世界,是非常稀少狹窄的,所以,威特爸爸能夠給他創造一個純正的語言成長環境。但是現在呢?城市化,讓人們大規模的聚居,電視和網絡,讓孩子無法避免地接觸到海量的信息。
難免會有市井俚語,難免會有垃圾信息。
我不想去爭論威特爸爸的觀點是否正確,畢竟這是人家在幾百年前說的話了。但是,幾百年前能夠比較容易提供的環境,物質豐富的今天,竟然很難做到。
- 2 -
最近,著名主持人汪涵,出資了一筆錢,要保護和發展地方方言。
這讓我想到了汪涵自己。他會靈活自如地在多種方言之間轉換,普通話說得也很標準,言談方面的能力也極強。
又想到了某央視著名的主持人,小時候在偏遠的農村,大山旮旯里。成長于那種環境下,普通話還是那么標準!
當我們想學威特爸爸,給孩子一個純正的語言環境,發現很難做到,于是開始焦慮,這時,不妨放寬眼界,去看看這些完全相反的成功例子。
然后,我們就會釋然。盡管威特爸爸的經驗,效果顯著,但并不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讓孩子接觸豐富的多樣性的信息,更有利于能力的發展。各種方言,也是一種多樣性。
像我這樣的,小時候生活在方言環境中,長大了不能說標準的普通話,這其實并不怪方言本身,而是因為我只接觸到本地一種方言,很少接觸到普通話,語言環境太單調了。
從小接觸到些亂七八糟的方言,一開始,普通話不標準,各種發音混雜著亂說,在語言能力上,似乎比不上那些只接觸普通話的孩子,但在后期,這些差異會逐漸變小,直至消失。
而接觸更多方言的孩子,還有可能形成一些隱性的能力,比如說,與人打交道,包容度更高,更容易融入新的環境,等等。
- 3 -
現在很多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自己也很好學,看各種書,學各種經驗,了解各種理論。
但是,真正會思考,會判斷的父母,還是很少。結果就是,別人的經驗,看的聽的越多,越不知道該怎么做,心里越沒底。
各個公眾號上,到處都是精英們怎樣教育孩子的文章,每篇文章看上去似乎都是邏輯嚴密,道理清晰,但我們看了之后,就明白了嗎?頓悟了嗎?沒有!反而更焦慮了!
為什么會焦慮?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精英們的經驗是很好,效果也很不錯,但是,不少經驗,卻是“臣妾做不到”啊!
比如說,別人家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帶著到各國旅游,參加各種游學活動,回頭看自己,自己當父母的,也沒出過幾次國,經濟上有點捉襟見肘……
比如說,別人家孩子,樂高、編程、機器人,什么都在學,回頭看自己,附近沒有班,想親自教,自己也不會,壓力山大……
比如說,別人家孩子,天天讀繪本,一年上百本,回頭看自己,買書要花錢,家里地方小,陪讀沒精力……
然后,看到別人家孩子,會認多少字,會數多少數,會說多少國語言。再看自己家孩子,算了,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面對各種育兒方法,首先我們要去思考:它可以被復制嗎?
有些方法,聽起來確實好,但囿于經濟投入,囿于父母精力,要復制,要照搬,是很費力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它是孩子成才的必需條件嗎?是否有替代它的更容易的方法?
有些方法,并不是孩子成才的必需條件。
比如,樂高,繪本,機器人這些,都是近十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有了它們,教養孩子當然是更方便,更有趣,但幾十年前,沒有它們,一樣有各種牛人在成長。
大多數方法,即使必要,也是有其他手段來替代的。
比如說,附近的公園、動物園、博物館,一樣可以成為孩子的立體百科全書,常玩常新,百玩不厭,滿足孩子幼年成長環境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需要,不一定需要到全國旅游,滿世界游歷。
比如說,繪本書籍,不一定要全搬回家里,經常帶著孩子泡書店,泡圖書館,一樣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愛上書籍,愛上知識。
對別人的方法妙招,別盲從,別照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性分析,這樣的父母,才不會因為別人家孩子亮瞎眼的成長進度條而過于焦慮,才能從別人分享的方法中得到啟示,才能找到替代的方法甚至更好的選擇,才能走出一條更適合自己、也適合孩子的教養之路!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