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么多年書,比不過一個賣燒烤的”,借用郭德綱的一句段子,真是“知識改變命運”。原意是一個海歸找不到工作,最后成了一個街邊飯店的燒煤爐的。雖過分的夸大了這種落差,不過,越來越多的論調,指向讀書無用論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交流一下這個話題。
常常有一種腔調,說“大學生收入超不過農民工”甚至還有人曬出網上各種泥瓦匠工月薪上萬的工資條來推波助瀾。說這種觀點的人,好像大學生就應該有多高收入似的。小時候家里蓋房子,也跟著挑過水泥,丟過包。天天跟泥瓦工師傅們在一起,雖然他們出生草根,但是這份手藝,卻是生活的一份保障。看著一磚一瓦砌出來的“成績”品上一根煙,欣賞一作藝術品般愜意。相反,對于一個初出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又能創造多少價值?
你可以說泥瓦匠工是一份手藝,日久天長,不斷地在增值,沒有可比性。好,那么那些沒有一技之能,在最底層奮斗著的人們,同樣是初出社會的大學生比拼不過的對象啊。為什么,讀書和賺錢,有必然的關系么?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春種秋收的道理,播種什么,收獲的就是什么。一篇土壤里,種下的是小麥種子,一定長不出玉米來。換言之,對于飽讀詩書的大學生,投入的不過是在書本上花費的精力,種下求知和學問的種子,收獲的必然是知識的積累和學問的提升。看一本歷史書,以史為鑒,收獲了各種得失;看一本偵探書,推理縝密,收獲了邏輯嚴謹;看一本文藝書,情感豐富,收獲了精神洗禮,這些,和賺錢有什么關系?
想要賺錢,就得去做事啊。老板不會因你滿腹經綸就給你多發工資,關鍵是你自己能產生多少價值。我們都知道員工的所得,不過是其創造的價值的一小部分。當一個初出社會的大學生,即便再學富五車,面對一個陌生的崗位,要熟悉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協調各種人事關系,所有的這些面前,他都是一個小白,你又能指望他創造多少價值?
實現財富積累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不斷地去實踐,將所學的知識,轉換為生產力來創造價值。這個意義上,即便再怎么飽讀詩書,但是豐富的不過是你自己的視野和眼界,于他人,又有何關系?實踐是需要理論來指導,可沒有了實踐的執行,再多的理論不過是屠龍術而已。
薪水的翻番,不是因為你看的書夠多,這不過是一個輔助手段,更有價值的,是你拿這些,用了多少?用的效果如何?如果當前所學,僅僅是幫助你看清了牛人的做事套路,找到更快實現成功的途徑。但你卻無動于衷,沒有任何行動賦之其中,怎么能保證實現你的所愿?
很多時候,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書讀的多與少,就在于執行力欠缺,我們討論著高手的做事風格,成功者的成功經驗,卻只是談談而已,這樣的學習,會有錢才怪,讀書多只能說是增加人的知識儲量,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會使人覺得你知識很淵博但是并不代表能夠賺錢,所以書讀的很多,不把他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轉化為價值 變成財富,讀再多的書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