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約好了國慶去賣東西。”萌貝無比認真地跟我說,“我們找到一家工藝品店,那個阿姨說可以批發,她說會給我們便宜”
四年級的孩子,就煞有其事地“進貨”去了,幾個女生嘰嘰喳喳地在工藝品店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店主商量價格,多少錢買來的,打算多少錢賣出去。回到家,精心地進行裝籃子,做擺設。
約定的日子到了,孩子們早早吃完晚飯,帶著雀躍的心來到濕地公園,找了游樂場的兩條石凳擺上商品。孩子們準備得很充分:有打印了收款二維碼的,有帶了小夜燈的,有寫好價格表的,也有每個商品貼上價格標簽的。商品里有閃閃發光的卡通變色燈,真是像模像樣的小攤子。
很快有小顧客受到吸引,一直在小攤前流連。小賣主們忙著上前介紹,爭著演示:“這個會變色,這里有個開關。這個小公主最漂亮了”“用的紐扣電池在文具店都有賣”“這個指尖陀螺很炫酷的哦”。有的孩子很想買,卻被大人拉著走了(哈哈,我們自己也經常扮演這樣的角色),也真有幾個家長爽快地買了幾樣東西。萌貝賣了一個價格最貴的“指尖陀螺”開心得不得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擺了一個多小時,客流量不大,每個孩子大概都賣出了一件東西。于是約了第二天上午還去,結果第二天換了幾個位置一件商品也沒賣出。期間有些小趣事:
1.萌貝唯一賣出的是二十五塊的指尖陀螺,所以“生意不好”的時候,她表示她應該多進幾個指尖陀螺來賣。(我告訴她其實一個人買不等于大家都喜歡,也有積壓的風險) 因為只賣出了一件,向我貸款的本錢還沒回來,而她已經先預支了利潤買了一件禮物。表現出有些不安。(和許多成人做投資的時候類似吧?)
2.看到隔壁攤子有人光顧,忍不住也湊過去說“我們也有賣這個”,因此快吵起來了。后來家長們提示了一下(為什么賣東西一下就成為敵人了,那以前的友誼呢?? 要一起和和氣氣賣東西才有人買,吵架的時候客人肯定不來)她們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后來轉變為還相互替別人推銷。
3.孩子們開始時比較放不開,后來居然能大聲叫賣,甚至帶著商品出去推銷。
4.有個孩子特別認真,她仔細觀察,分析了生意不好的原因,比如:我們賣的東西雖然品種多,但是數量少,不夠醒目;在景點賣得好的是花環、泡泡之類的,而工藝品,發卡之類的適合夜市賣。她說,我們一定是哪里錯了,我想象中的場景不是這樣沒人買的,而是很多人來買的。認真做銷售的樣子讓我刮目相看。
而我自己,也有許多感觸:
1.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做銷售,孩子也“天生有銷售的基因”,雖然沒有對錯好壞,但是榜樣的力量真是巨大的。
2.據說應該在孩子13歲之前給他們盡可能多的體驗,有時候放手,或是陪伴著她去體驗,而不過多加以評論,可能是幫助她成長的最佳方法。
3.雖然每個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但是家長們真正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很少。據統計,平均一天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間才6分鐘。反觀自己,雖然好像工作之余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孩子待在一個屋子里,可是真正的有效陪伴也依然是很少的。有效陪伴可能是傾聽她的想法,學校里發生的事,同學朋友之間的;陪她游戲,看她喜歡的書,然后交流心得等等。
4.我覺得和孩子交流有些像說相聲,主要聽孩子說,我們就說幾句“這樣啊,還有什么呢,你怎么看呢”這樣的話引導一下。
5.將我們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孩子的成長上,主要幫助她成長,而不是替代她成長,孩子天生有照顧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對了,容我秀一下恩愛:萌貝提前買下的是這個,因為我和萌爸的結婚紀念日快到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