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臣在等我-廣州
【書籍名稱】《請停止無效努力》
【閱讀目標】
1如何才能讓愛好變成一種職業?
2.什么才是能夠讓自己感覺更強大的東西?
3.什么是元認知?你有策略嗎?
4.如何快速找到有價值的問題?
5.創造力是否是可以培養的?
6.你的圈子進對了嗎?
7.如何發現自己的擅長領域?
8.你努力的方向對了嗎?
【閱讀感受】
本書在某些層面大大顛覆了我對“努力”、“天賦”和“思維定式”的認知,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1.人們常常感受不到自己的天賦,是由于自己無意間正在揮霍它,而不是正確運用它。
這里是有兩個維度:天賦的差異性和天賦的決定性,來說明天賦用在何處才是最有價值的。就像田忌賽馬一樣,將自己富有獨特性的天賦用在決定性高的領域上。
2.天賦之所以被所謂的“埋沒”,其實終其原因有5類:
A.用錯地方
B.缺乏正確的方法
C.缺乏熱情,開發動力不足
D.被世俗需求扭曲
E.被后天環境埋沒
3.第一次接觸到“元認知策略”,了解和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風格、明確優劣勢、進而調整學習方法的能力。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5種元認知技巧中的“聯系”。我認為“聯系”這個環節是新舊知識串在一起的紐帶,沒有這條紐帶,前面的“籌劃”和“選擇”及后面的“調整”和“追蹤”是沒有意義的。
4.“1個小時=55分鐘澄清問題+5分鐘解決問題”,這個看法徹底顛覆了我。
因為,在個人和團隊問題解決上,我實際是按這種思維方式做的,但我本身并不承認這種思維方式,原因是我覺得有點低效。然而書中強調這種思維方式的正確性,認為,找準有價值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5.創造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
這和之前的一些課程觀點殊途同歸,那么本書介紹了培養創造力的五字訣“信放慮收行”。捫心自問,自己其實在“慮”和“收”上做得很不夠:因為缺乏風險評估能力,也未能將篩選后的創新點整合成方案,最終,“腦洞”真的僅僅是“腦洞”而已。
6.對于社交圈的弱聯系的看法:最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并非來源于好朋友。
拓展弱聯系要做到:
離開舒適區--選對圈子--差異化定位--擺對態度--用好技巧--不要過于依賴人際網絡
其中,“選對圈子”是我認為很重要的點,因為這意味著要“斷舍離”了:要確認這個圈子與現有的人際網絡重合度不大,能夠帶來足夠的信息和價值,同時自己對這個圈子也可以有貢獻和價值。
7.要像企業一樣,給自己做規劃。
這一點令我印象深刻:一直以為職業規劃是某一部分人的專職和特長,然而其實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職業規劃負責,而真正能給出答案的不是職業規劃師,而是我們自己。
【實際運用】
1.使用“SIGN”特征觀察法快速找到自己的天賦: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Instinct本能,Growth成長/專注,Needs滿足。
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有以上特點的事情:手賬、書法
2.審視自身對于學習方法中的“聯系”做得夠不夠。其中,自我評估,在工具上的應用是靈活多變的,能夠聯系新舊知識,做到舉一反三,不斷調整。不足之處在:對于情緒管理和自我心靈認知上的靈活度不高。
3.反思自己為何以前不贊同書中的澄清問題的思維方式?究其根本:我認為是:自身對澄清需求的界定和方法并未掌握,因此,可能花了大量時間在表面問題的澄清上。
4.寫下大腦中關于某件事的想法,并一一評估,并試圖寫出可行方案。
5.“弱聯系”對我而言,是個比較新的名詞。第一次聽說的時候,是一位微信好友安慰情緒不佳的我時說的,那時候我就感受到“弱聯系”在社交上的重要意義了。
6.我已經深深認識到個人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了,而且自認為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很糟糕的。學會使用作者介紹的“個人商業畫布”進行個人職業規劃,我已經躍躍欲試了。
【下一步行動】
1.嘗試挖掘除了手賬和書法之外的天賦,并記下自己在體驗時的感受。
2.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鏈接,看看會有什么效果。
3.對自己的交際圈進行審視,對強聯系和弱聯系進行分類,并有效辨別弱聯系的存在價值。
4.使用“個人商業畫布”進行一次深入的職業規劃。
【每日一句】
愿你,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