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
我們要寫一首詩,想表達一種意境,一種情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寫好詩的“起句”呢?
當然起句的寫法很多,什么明起、暗起、陪起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抽象了一點。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兩種簡單的起的寫法:
一種是起句的“面式”寫法;
二是起句的“點式寫法”。
下面我們先看第一種;“面式”: 楊載的《詩法家數》云;
“起句先須闊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來矣。地步一狹,譬猶無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首聯,起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頜聯,承句)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頸聯,轉句)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聯,合句)
我們看起句: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這起句都包含了什么信息給讀者啊?玉露傷楓樹,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楓樹葉,那么說明是秋天,地點;巫山巫峽附近。氣蕭森;氣氛沉悶蒼涼。 從起句這些信息里面,我們看出,起句需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還有籠罩全詩的氛圍(氣氛),既然起句氣氛蕭森了,后面就不能寫開心快樂的事。我們看后文就知道,“蕭森”一直籠罩整首詩。至于起句的氣勢是一般,不大,平直。另外從范圍來講,“巫山巫峽氣蕭森”,也不是具體的景物,也不是某一個點的景物。而是比較籠統的比較全面的景物,下面的承句的景物都在這起句的籠罩范圍之內,這種寫法就是“面式”的起句寫法。
看承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這聯的江間,是具體的景點,塞上,也是具體的景點,都在起句“巫山巫峽”的籠罩之下,所以起句是籠統的,比較大面的去寫,情感的氛圍也是籠罩全篇。
我們再看一首詩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我們看首聯(起句):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這起句都講什么?村邊的水,村里到處是悠閑自在的樣子,這里的“幽”,不單是幽靜,還有“悠閑”的意思,那么這起句也交代了時間——夏天,地點——江村,也是比較全面地介紹江村的情況。后面的景物都在“江村”的范圍之內,所以起句寫的比較籠統,同時為全詩奠定了悠閑自在的情感基調,那么后面就不能寫悲傷的事情。范圍和情感都籠罩了后面的詩句。這種起句寫法就是“面式”起句的寫法。
再如;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起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同樣是總寫是“面式”寫法,比較全面籠統地寫秋山。接下來詩句的景物都是這個空山中的“具體”景物,沒有逃離空山的范圍,在這“空山”的籠罩之中,所以這首詩的起句也是“面式”的起句。
從上面幾首詩例看出來,起句,就是向讀者作總的介紹,面上的介紹,比較籠統。就像畫畫一樣首先畫一個輪廓。那么起句的內容是交代時間、地點、奠定氛圍。奠定氛圍很重要哦。
那么起句的氣勢是平直,為什么平直啊,詩講究整體,開頭氣勢恢宏,后面跟不上,就不太好了。比如杜甫的《蜀相》也是這種寫法。
下面再看毛主席的七律
毛澤東《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大家看首聯:講紅軍不怕長征路上的艱難困苦,所有的困難在紅軍面前都可以視之為平常事。這就是籠統地說,也是“面式”寫法。
下面我們講起句的“點式”寫法,還是先看詩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們看起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抬頭看風急天高,耳邊還有猿啼,(猿啼這種特定意象(物象)一般不能出現在心情愉快的詩里,今后講物象的時候會講到)。低頭看渚清沙白,鳥在飛。那么這兩句的景物是不是并列關系啊,前面句寫高處,后面句寫低處。還有的詩是從遠處寫到近處。景物是齊頭并進的。剛才講過詩要講究整體,那么這種齊頭并進的景物不是各自獨立了嗎?這就要看題目,由題目把這些景物統籌起來,還有一點是最主要的,感情的基調必須在起句定下來。比如《登高》這首起句的“哀”字,就是全詩的情感基調,那么后面再不可能出現喜笑顏開的內容了。那么同時全詩也用這個情感基調貫穿起來,那么整首詩就是渾然一體了。
還有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起句寫的就是具體的景點,是具體的某一點,所以是“點式”的起句。
上面說了起句的兩種寫法,最主要的是奠定情感基調。前面說過,形容詞或動詞就是佐料了,就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之處,詩人的情感就是靠這些形容詞或動詞表達出來的。
還有“點式”的寫法絕句,
杜甫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起句和承句并列。所以這首是“點式”的起句。
面式起句,就是首句寫的是全貌,比較籠統的并且籠罩后面的景物。點式起句,寫的是局部,比較具體的景物,沒有籠罩承句,承句也不在起句的范圍之內。但都能夠為主題服務。那么我們寫詩的時候如果先想寫籠統的全面的景物,就是“面式”起句,那么接下來的承句就要寫具體的某一點的“點式”景物。不管是面式起句還是點式起句,都需要我們把心融入到意境之中,全面地分析,才能明白。
前面講律詩的起承轉合中的“起”。起句主要應該怎么寫啊?氣勢,要平直,情感要為全詩奠定基調,內容要交代時間地點。寫作方法有兩種,一是“面式”,二是“點式”。不管哪一種都要注意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
二、承
承,顧名思義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起句寫的是大范圍,是全貌,詩言闊,都在起句上了。那么“承句”要在起句的大范圍之內,從縱深處來拓展,分承起句的景物。承句,可以寫的渾厚,雄壯,氣勢磅礴。
如果點式起句,那么承句就從另一個角度去寫,但必須是把讀者引導到你的立意中來的內容。簡單地說,承句就是寫具體的景,點式的景。不管起句是“面式”寫法還是“點式”寫法,承句都可以寫具體“點式”的景。但是,承句不能寫“面式”了,就是不能寫全面的景了。不管起句是“面式”還是“點式”,承句都不能寫“面式”。就是你說的具體的“景點”。
比如;導游要向游客說明山中景色宜人,四季如春等等面式的籠統的套話、空話。這是起句的面式內容。那么接下來就要向游客介紹具體的景點了,有竹林聽琴,有桃園賞花,有小橋流水,等等具體的景點就需要在承句中寫出來,介紹給讀者。這就是承句的“點式”寫法。
那么承句這種具體的“點式”寫法,就是對起句的拓展了,就是縱深的發展寫法了,如果還是寫籠統的,概況的,那么就成為空乏的了,言之無物了。景物都是為后面的情感作鋪墊的。景物描寫就是我們這些水管工把水接到小區,引導水流,同時也是引導讀者的思路。面式起句是剛從江河接來的大水管,承句是分流到具體小區的點式小水管。(也許不夠恰當的比喻)。
下面這首詩例也是一樣: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首聯,起句)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頜聯,承句)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頸聯,轉句)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尾聯,合句)
事事幽是寫悠閑自在的愜意的情感。那么“承句”: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頜聯,承句 ) 這“承句”的“點式”就更具體了,具體到“燕子”、“海鷗”上,從景物來說更細致,清晰。這首的“承句”的景物,也是在“起句”“江村”的范圍之內,寫出了“具體”的“點”,就是剛才說的具體的“景點”一樣。這“承句”正因為它的細致、清晰、悠閑自在,給人耳目一新的、自得其樂的感覺。就是當時作者心情的寫照,所以寫景要根據心情挑選物象,不能見什么就寫什么。
氛圍是很重要的,而起句和承句就是制造氛圍的。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營造出來的氛圍。那么這“承句”的情感也是悠閑自在的愜意的情感,和起句的“事事幽”是一樣的情感。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意思差不多。
上面講的是“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寫法,下面我們講“點式”起句后承句怎么寫?
前面在一開始我們就講過,“點式”起句后承句寫法和“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寫法一樣。下面我們看詩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起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頜聯,承句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轉句)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合句 )
這首詩是“點式”起句,起句講“猿啼”、“鳥回”。我們看看“承句”講什么?承句講“落木”、“長江”。承句是不是具體的東西啊?是的,承句也是寫“點式”。那么我認為這個物象(景)和起句是并列的,是齊頭并進的。就像你首先就介紹了你那里的具體“景點”,一個個的景點讓游客看。那么這樣的“承句”,必須在情感基調上服從起句,都是為后面的“情語”鋪墊,引路,使讀者逐步走進你的情感之中。
還是杜甫的詩: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起句是點式,前面已經講過,那么承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寫的是具體的景點。“星”、“月”,也是“點式”,起句和承句是并列的。
再比如:《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友們應該一看就明白了。
三、轉
很多人都說格律詩的“轉句”是最難寫的,都害怕“轉句”,因為轉的急了就會出現“起承”和“轉合”之間的“斷裂”。轉的慢了,就像沒有轉,平鋪直敘了,所以這個轉的“度”要掌握好,也是比較難掌握的一點。
元人楊載說:“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合句如順水之舟矣。”
轉句要“蕩”的開,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人事、哲理、品格、志向必須和此時的景物榮衰同樣的規律方可。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但“蕩開”合句必須收回。 大家知道一句話;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什么體裁的作品,都不能平鋪直敘,要跌宕起伏。
轉句,究竟要怎么寫呢?
前面說過,轉句就像是水管的彎頭,把從景物描寫通過“彎頭”轉到情感描寫中來,進入到到新的境界,新的領域。
所以彎頭要好。不能斷裂。 轉合,最主要的還是靠大家自己去“悟”。那么怎么“悟”呢,要聯想。詩人靠的就是想象,我們不管寫什么主題,都要擬人化去聯想。叫“類似聯想法”。這種類似想象法,是章文軒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悟”出來的,這種“類似想象法”也是他自己起的“名字”。 寫詩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靈感式寫詩(主動寫詩);
第二種是被動寫詩
我們先看第一種
主動寫詩
就是你通過某件事聯想到某種普遍規律了或贊賞某種品格了,缺少的是引發這種規律或品格的基因(景物描寫),那么就要造景了,如果造不出景,就出去看看大自然。然后把景和你已經聯想到的某種規律或品格通過“彎頭”(轉句)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們在某地看到夕陽血紅的樣子,非常壯麗,看了還想看,夕陽就要下山了,那么我們只有再爬高一點,就可以再次看到夕陽,然后繼續爬高,在看的更遠的夕陽。哎,這種爬高一點看的更遠一點,是不是符合某種哲理啊,是。
比如,當官的,當村長只能著眼于一個村子,當縣長就會著眼于全縣,當總理就會著眼于全國。那么做生意擺地攤只會著眼于幾分幾角,當個體戶就會著眼于幾百幾千,當老總就會著眼于幾百萬。所以站得高看得遠這是一種哲理,那么我們無意中看落日的情形就符合了這種哲理,聯想到這種哲理。那么就有了靈感,要寫詩,要造景。那么我們就成了王之渙了。
造景;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起句)
黃河入海流。(承句)
欲窮千里目,(轉句)
更上一層樓。(合句)
看看這些“王之渙”寫的多好啊。這就是由聯想寫出的千古名篇。
這就是主動寫詩,這就是轉的時候必須聯想的。都說詩人的想象很豐富,我們不要辜負了這種贊譽。 那么上面這首就是類似聯想法,我的“類似聯想法”也是從這些古詩中,總結出來的。根據同樣的規律進行聯想。
第二是學會被動寫詩;
同樣需要用“類似聯想法”
被動寫詩就是作業寫詩,人情寫詩,人家求你寫一首詩,你不得不寫啊。還有命題寫詩。 這種情況是非常被動的,自己事先沒有靈感,只能臨時湊句子。但也不能寫的太差啊,也不能太平淡啊,那么就要邊寫邊聯想了。
要寫樟樹,
嚴冬猶葉綠,獨秀攬蒼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風。
寫到這里后邊該怎么寫?我們就要聯想了,從樟樹的特點,用途去聯想,根據樟樹的這些特點用途聯想到人的身上,擬人化嘛。
找出人類中符合樟樹特性的一類人,寫出他們的共同特性,這一點有點難度哦,這就要好好地聯想了。 先分析樟樹的特性,樟樹(百度去了解,寫詩的時候一定要了解透你要贊美的事物,不管你熟不熟悉,都要百度再了解一下)的特性有名氣大,國家保護樹種之一,香味大,可以做樟腦丸,香水等,家家都用到樟樹制作的產品,對大家都有好處。 不錯這種特性是不是像某些剛正的大人物啊,是不是像君子啊,這就是聯想,不能只在樟樹身上打轉啊,要放開眼界。
所以我們在被動寫詩寫到轉句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進行聯想。那么我們聯想到這些符合某類人特性而寫出的作品就有了深度,沒有聯想的作品就沒有深度,就像是一層冰,平平的,涉及不到冰下面的深水。而有了聯想的作品,就是打破了冰往深水發展了。
特別是七律更不能全篇寫景了。你就不會聯想嗎?你聯想都不會就不應該寫詩。
當然了,聯想不一定非要往人身上扯,還可以聯想到別的事物了。 那么我們回到上面這首詩中來,根據這些聯想那么我們用“影射的方法”用“模棱兩可”的語氣去寫轉合句。既可以是寫樟樹,也可套用到某些人的身上,這樣就有深度了。
我們看看這位同學是怎么寫的。
聲名千里外,香德萬家中。(轉句)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鵠鴻。(合句)
轉合兩句明里寫的是樟樹,暗中也暗合了那些剛正的大人物,君子之類的人。
整首是;
五律?香樟
文?紅掌
嚴冬猶葉綠,獨秀攬蒼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風。
聲名千里外,香德萬家中。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鵠鴻。
這樣聯想寫出的整首詩即完整又有深度。轉句不再寫樟樹怎么樣了,而是蕩開到品格中來。
再如;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起承都是寫《蟬》,那么轉句;“居高聲自遠”,我們用“類似聯想法”想想看,聯想到什么啊?
聯想到人類,居高就是官位高,官高的人說話,基本老百姓都會聽,有什么方案就會傳達到比較遠的地方,讓人們執行,這就是“聲自遠”。這里的“高”不僅僅是高官還指有巨大名氣的人。 比如普金今天訪華了,我們老百姓都知道,比如某某明星怎么樣了,我們老百姓也知道一點。這就是“居高聲自遠”啊。 那么你說我寫當官的,我說是寫《蟬》,你說我寫蟬,我說你沒有讀懂我的立意。“花非花”啊。 這就是轉法的“類似聯想法”。
你如果能熟練運用這種轉法;你已經進入了“王國維先生”說的第二種境界了。
那么又怎樣做到在意境中的蕩開呢?
首先看在時間上的蕩開,
《蜀相 》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起句也是“面式”寫法,承句是“點式”寫法。那么下面我們看轉句,轉句在字面上好像和承句沒有,主要是轉句也是寫丞相的,從祠堂中看丞相的像,聯想到丞相的一生中重要的事。 轉句是時間上的“蕩開”。
比如;意境,杜甫在祠堂瞻仰諸葛亮,因而聯想到三國時候三顧茅廬和出師表的事情。這時間蕩開有點大,使詩歌波瀾壯闊。這就是聯想的作用,這就是轉的一種寫法。 還有地域上的蕩開,由這里聯想到他鄉的人、事。這也是“蕩開”了。
比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起)
每逢佳節倍思親。(承)
遙知兄弟登高處,(轉)
遍插茱萸少一人。(合)
這里我們看看起句是寫自己在異鄉,轉句寫到家鄉的兄弟,由這里自己登高插茱萸聯想到家鄉兄弟也登高插茱萸。
同類性質,數學中叫“合并同類項”,寫詩就是找同類性質,同類特點,同類品格等去聯想。或同類事情去聯想。這就是“類似聯想法”。
這上面這首詩就是地域上的蕩開。
再如;
思想情感的蕩開;
《送兄》 唐詩?無名氏
別路云初起,(起)
離亭葉正稀。(承)
所嗟人異雁,(轉)
不作一行飛。(合)
轉句,作者發出“我為什么不能變成雁和哥哥一起出門啊”這樣的感嘆,這就是思想情感的蕩開。
四、合
“起承轉合”中“合句”該怎么寫呢。
合句在結構上要呼應開頭,在內容上要對前面所寫的東西發表看法,抒發情感,表達品格都在最后“合句”。
合句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論文的論點,而前面幾句是論文的論據,合句還像畫龍點睛的眼睛,前面畫的龍身,雖然多,但龍的精神還要眼睛表達,畫人物也一樣,主要是眼睛。
而合句表達出作者對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這些就是詩的靈魂,有人直接把這些叫“詩魂”。
有了詩魂,詩就能活起來,沒有詩魂的詩,即使寫的再好,也是死的,僅僅是好句,不是好詩。
一首詩,要有詩魂,否則就是文字堆湊的再漂亮沒有詩魂也不過是一張畫面而已,沒有出彩的點就沒有文字精致。
合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直接抒發情感,表達觀點,或說明志向。二是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有人把這些情況分別叫“情結”和“景結”。
我們先看第一種直接抒情結尾的方法“情結”;直接寫感情的;
例如: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起)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承)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轉)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合)
這首詩的合句就是作者當時心情的直接抒發,就是說,這么悠閑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身體差一點就再也沒有別的奢求了,直敘胸臆啊。
說明作者對這么悠閑自在的生活非常滿意。這就是“合句”,這就是作者的看法。
這就是“情結”。“結”是結尾的意思。
再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承)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合)
這首詩前面沒有講過,“起句”也是“面式”寫法,承句也是“點式”寫法,轉句上面講過,合句直接寫的是作者的感嘆,這感嘆就是“詩魂”,就是合句的內容。
再如: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這首的合句也是直抒胸臆,作者發出無奈的感嘆啊。
上面這幾首,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發表看法的,那么我們今后對那些直接抒發情感的作品,不能說人家太直白,不含蓄,什么言盡意未盡啊,主要是看整體結構,看起承轉合的運用,看想表達什么情感就行。
上面這幾首千古絕唱的名篇,含蓄在哪里啊?我不反對含蓄,只是說明一下這是“合句”的兩種寫法之一。
上面這幾首都是“情結”。
下面看合句的第二種寫法;借景抒情(景結)
第二種是借景抒情的方法,就是在合句里,作者的看法、情感,都是通過景物表達出來的,這種寫法也許就是含蓄,也許讓人回味,而且讀者的理解,各有各的不同,這種寫法被許多人推崇。
借景抒情也就是“景結”。
下面看;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起)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承)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轉)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合)
急暮砧,這里的“急”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情“逼急”。
這首詩的“合句”字字寫景,但是從景里處處透露出作者急于還家的迫切心情,這是正宗的借景抒情。就是通過寫景來表達作者的情感、看法的寫法就是借景抒情。
這就是合句要寫的內容,要表達的看法。
那么首聯是“面式”的詩的寫法,就好像寫論文差不多。首聯是提出論點(“面式”)。額聯是舉出論據(點式)。頸聯要往結論上面引導,(議論)。尾聯就是要寫結論。呼應開頭。
比如;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起)
黃河入海流。(承)
欲窮千里目,(轉)
更上一層樓。(合)
合句就是鼓勵人們,繼續努力,登高望遠,扣回主題,所以轉的好,合句就水到渠成。
這里的“更上一層樓”,表面是寫繼續登樓。暗示的是你們要繼續努力,爭取當更大的官,或者在學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者在生意上要把公司做的更大。
所以合句是非常重要的,轉句就是要把讀者往合句上引導,是逐步引導,是順理成章的引導,希望讀者看了你的作品之后,贊同你的觀點。
合句是借景抒情,是結尾的一種方法叫“景結”。那么合句也是全詩的重點,是主題。是志向。
一般來說,合句都是詩歌的主題所在。希望大家寫合句的時候要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