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名為《肌膚》的電影。
一部講畸形的電影。肥胖癥、侏儒癥、戀童癖、妄想癥以及其他的生理畸形。我剛開始看時,內心感到恐懼,就是那種《進擊的巨人》中人們對巨人的恐懼。他們的形象怪異,在交流方面也與眾不同,當你沒法以揣摩一個常人內心時去揣摩他們,這種感覺就變得奇特,變得難以捉摸。
我的生活中從沒有過這樣的人,也就無從談起對他們的了解,更不用談對他們的態度會不會和對正常人一樣。如果一定要給個答案,我想,大概是,我做不到,至少在看完這部電影前我沒法做到。
整部電影以紫色與粉色為主色調,紫色可以代表尊貴,而粉色,既代表可愛又有溫馨的意思。然而在劇中他們生活的狀態更接近黑色——那種嚴肅又帶有悲傷意義的黑色。這種反差是理想與現實的對比,他們的悲哀來自他們特殊之處所帶來的一系列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是“正常”的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換言之,我也是爹生媽養的,為什么你們,不,應該說是你們中的大多數人要用鄙視的目光看我?要用不堪入耳的語言取笑我?就因為我與你們有不同?
然后我開始漸漸明白了,容貌與心理都是結果,然而太多的人卻把它當做原因,接下來便是惡性循環,如此往復,把本應坐在一個屋檐下的人劃分到了不同的世界。
在中國,有8000多萬的殘障人士,按照14億人口算的話,平均每35個人中就會有2個殘障人士。然而我們生活中幾乎見不到他們。他們是藏起來了嘛?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他們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在內心中的排斥使我們在與他們有接觸之前就自動避而遠之。
電影終歸是戲,最終粉色與紫色成就了主題,每一個角色都得到了他本應有的歸屬。回歸現實我們應該有所行動,并不是每個他們都愿意接受幫助,但是他們都需要被真誠對待。盡管我們不能做到拿他們當自己的親人一樣無怨無悔的付出,但不要歧視,也不要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