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分享了一部電影《潘多拉》,以為是什么愛情偶像劇,定睛一看,原來是個災難片。豆瓣評分7.2,與《釜山行》的8.2差的貌似有點遠,但是個人感覺,在豆瓣上能上7分的,都還是值得一看的吧,畢竟三四分的電影前赴后繼啊。
電影講述的是韓國一核電站在地震后出現裂縫,大量放射性物質泄露,官員、平民、消防人員、核電站工作人員等多方的應對、博弈。這讓我想到了看過的一本書,阿列克謝耶維奇書寫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幸存者的口述實錄——《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因為知識的匱乏和消息的閉塞,那些趕往核電站滅火的消防員們只知道是去滅火,甚至連防輻射服都沒有穿上。
電影里這一幕沒有重演,前往救援的消防人員都全副武裝,但重演的是,政府官員們封閉消息的套路。“不能說,說了引起全國恐慌怎么辦?那一片人口才多少,要顧全大局”這種由頭,就像是那道經典的電車難題:死一個還是死五個?
看的時候我就在想,究竟天災和人禍哪一個更可怕?這部電影給出的答案可能是人禍吧。放棄近在眼前的海水而去更遠的地方補水,就是為了保全殘存的核電站日后還能有點可利用價值,拋棄了早一點減小輻射的機會。地震海嘯也許是無法避免的,再高級的計算機也摸不透大自然的脾氣,而人禍,卻是只要人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且心系他人,就能最大可限度避免的。
隱瞞,這一致命的人禍殺傷力太強。法律明確說明“公民享有知情權”,這一基本權利因為某些官員的自私而變得一文不值。為了保住烏紗帽,他們可以視小鎮居民的生命如草芥。這些知情的人或是坐在富麗堂皇的辦公大樓里安全地指揮前線作戰,或是知道嚴重性后全副武裝離開了,只剩下一臉懵逼的普通居民們被鎖在體育場里,眼巴巴地等待著那個“會來救我們的政府”,殊不知他們已經被放棄了。
我覺得那些消防員很可憐、很冤枉。消防員仿佛是萬能的,除了火災,老奶奶的貓被卡在了管道里,戒指卡在手指上取不下來、小姑娘的頭被食堂的門夾住等等等等新聞里,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就像保護神一樣。
在我國,消防兵屬于武警的一類,是軍人,軍人有著服務人民的職責,在群眾遇到困難時義無反顧值得敬重。但是在電影里,他們卻要為人為的失誤埋單,并且不光是付出時間和精力,更是生命。原本可以避免的人禍,因為某些環節的疏忽,讓那么多消防人員送命或是感染。那可是輻射啊!還有醫護人員,有著救人的天職,在這種災難中,卻要以生命為代價。(雖然這部電影里后來醫護人員后來都跑光了,只剩下一個姑娘。)他們本來可以在未來的日子里為更多人服務、救助更多的人,現在卻被輻射吞噬。
而最后安全生存下來的,是那些在爭取選民選票時口口聲聲說“保護人民”,“一定會給人民帶來美好生活”的人。
為什么?
憑什么?
那些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最后愿意作為志愿者,用肉體與核電站死磕,不是什么深明大義,也不是總統口中的為了國家和民族,沒那么高尚和偉大。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的活下去。僅此而已。
哪里有那么多的救世英雄?
男主面對著鏡頭向家人做最后的告別時,泣不成聲。“為什么我就得這樣死?我做錯了什么?我不想這樣死。”憤怒、絕望、委屈。
他沒錯,卻要為真正錯了的人埋單。正如他說的:“為什么要我們,為這個狗屁國家而死。”
電影最后說:
不要因為害怕,就閉上眼睛。
不要因為畏懼,就堵住耳朵。
電影也許是虛構的,但美國三英里島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不是虛構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不是虛構的,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2011年3月11日)不是虛構的。
它們都是血淋淋的歷史,而“以史為鑒”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輻射沒有機會說:
呵呵,這么多年了,愚蠢的人類啊,還是一樣。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有錯誤,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