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潛規則”這個詞是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是一條某女演員“被潛規則”的新聞,那條新聞應該是那年的熱點新聞,從此“潛規則”深入人心,并且使得這個詞變成是娛樂圈女演員專用的了。那條新聞的主人公我早已記不起來,但這個詞卻一直記得,感覺這個詞描述這類現象特別貼切,同時也感覺這種事情離自己特別遙遠。
最近看了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作者系統研究了中國歷史中的“潛規則”,這本書是2001年出版的,遠早于我看到新聞的時間,“潛規則”這個詞應該是他創造出來的,書出版之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少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潛規則的“重要性”。吳思在這本書里講了大量古代(特別是明朝)官場潛規則,這些潛規則設計之精妙讓人看了真的嘆為觀止,以現代人的智慧,現在的官場肯定有青出于藍的設計。
我曾經的想法是“潛規則”這種事情都是心理陰暗、道德敗壞的一小撮人才會做的事情,只要我遵紀守法、心里陽光,就不會接觸到這種事情。
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我和我的一個同學在一家小房地產公司實習,職位是董事長助理,到公司不久董事長外出吃飯就帶上我和我的那個同學,剛開始還挺高興的,在學校里很少吃到那么豐盛的飯菜。不久之后了解到兩件事情就高興不起來了:一件事情是被請吃飯的都是項目所在地的政府官員或者銀行的領導,因為這些人是公司開展業務必須巴結的對象,不吃請解決不了問題;另外一件事情是領導帶我們吃飯不是讓我們來吃飯的,是讓我們來喝酒的,是替他擋酒、喝酒的。當時感覺見識到了在學校里永遠見識不到的世界。
畢業上班之后進了一家國企,我本來以為我已經見識到了政府官員之間的復雜關系,國企不過就是企業而已,比起政府機關肯定是簡單得多。剛開始進公司的感覺也確實如此,但一次競聘之后改變了我的想法。公司競聘一般都會要求工作三年以上才能參加,所以我們這些新員工只能看看熱鬧。從競聘公告發出來開始,各種流言、傳聞就不斷傳出來,傳聞無非就是某某和某某領導是某某關系,要不就是某某和政府機關某某領導是某某關系,我一般都覺得這些都是紙老虎,嚇唬人的(現實中這種現象很多),但競聘結果卻印證了很多傳言。
辦公室的同事經常頭疼的一件事是給老師送禮,我在農村上完中學才來到城市,十幾年的中小學求學經歷中從來沒有聽說過家長要給老師送禮,最多是中考、高考之后有個謝師宴。同事糾結的是感覺這種事情并不光彩,但如果自己不送又怕老師給自己家的小孩穿小鞋,于是每到過節都要糾結,但結果是都一樣,就是該送多少還是送多少。
這只是我經歷的印象比較深的幾件涉及“潛規則”的“小事”。
我常想為什么會有潛規則?吳思在《潛規則》出版之后,對潛規則進行了描述,從這個描述中可以看出潛規則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
1.潛規則是人們私下認可的行為約束;
2.這種行為約束,依據當事各方的造?;驌p害能力,在社會行為主體的互動中自發生成,可以使互動各方的沖突減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謂約束,就是行為越界必將招致報復,對這種利害后果的共識,強化了互動各方對彼此行為的預期的穩定性;
4.這種在實際上得到遵從的規矩,背離了正義觀念或正式制度的規定,侵犯了主流意識形態或正式制度所維護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當事人對隱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確的認可;
5.通過這種隱蔽,當事人將正式規則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動之外,或者,將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憑借這種私下的規則替換,獲取正式規則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我漸漸發現潛規則其實無處不在,就像平行于我們這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只要有明規則就會有潛規則,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潛規則;也漸漸發現長大不僅僅是懂得各種道理的過程,也是懂得各種“潛規則”的過程。上大學第一天,班主任給我們開班會說希望我們以后能做一個“外圓內方”的人,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的增加,每個人的身上的棱角會漸漸被磨平。我以為,磨平這些棱角的力量很多是各種各樣的“潛規則”。
對待無處不在的“潛規則”,你只能承認它們的客觀存在,不管它們是骯臟的還是高尚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它們就在那里,不離不棄,因為世界本來就不是一維的。讓人無奈的是,現實中你還不得不學習、了解這些潛規則,因為你只有了解這些潛規則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你了解這些陰暗還能堅持陽光更能體現你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