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往7年舉辦過的理財沙龍中,總會有一些聲音,說早幾年認識我就好。但心理特別明白,哪怕早幾年他們也知道這些道理,但習慣先觀望的朋友還是不會去行動的。除非,他們能在得知這些道理后依然不覺得晚,并珍惜獲得這些資訊的機會,而且愿意立馬行動。可惜所有說過這些話的人,沒有一個得知長期投資驚人的復利照應后最終行動的。
前期沒有行動真的失去先發優勢了嗎?
若他們多年前開始滾雪球那的確是獲得了這段時間復利照應的優勢,但即使現在才開始,我們依然還是擁有此前的這些優勢。因為不管早還是晚,時間也是回避不了的能讓資金像滾雪球那樣膨脹的必須條件。我們也只能對當下負責,而當下不開始,其實就是沒看到當下的猶豫所損失的時間,這種不記當下這盤賬而去算老賬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的雪球越滾越大,而事后一定再次后悔自己當時為何不行動,他們在乎的先發優勢再度失去,從而更不愿意再開始。所以最終進入一個死循環,那種通過滾雪球的方式實現財富自由的路徑幾乎和他們無緣了。
現在才開始真的晚嗎,不!我們也已經比身邊99.9%的人更早知道要著手去滾雪球,也就是說比絕大多數的人具有先發優勢。
既然已經探討了先發優勢,那也必須了解它的對立面后發優勢,它的定義是:通過觀察先行者的行動和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采取行動,減少沉沒成本和試錯成本。
以我們的理財行業為案例,更早的時候,大概10年前,哪怕你知道投資理財中的復利照應,你也找不到對應的投資項目。比較接近能體現復利回報的產品就是儲蓄型分紅保險。但只有3%左右的年復利回報,哪怕以30年的時間去滾雪球,扣除了通賬的因素,幾乎沒有增值。所以,在基金這個品種沒有被大家認識之前,在理財領域并沒有太多人去宣傳用保險來滾雪球。即使4年前的2013年,我們的公募基金能超過10年歷史的還不到20只,所以沒辦法判斷出來國內的基金能為資金帶來長期高于10%的年復利回報。現在不僅相當數量上的基金歷史超過了10年,在上年普惠金融井噴的環境下,已經很多理財類的app省去繁瑣的基金開戶流程,并以最低10元的門檻就可以選到基金,而且只有千分之二到五的賣出費率,甚至還能通過app里的QDII基金買到海外更優秀的基金。以前要買QDII也必須要找銀行。
至于后發優勢的另外一面,對于目前才開始通過基金來滾雪球的基友來說,也很明顯,因為可以從那些早期買基金的“先烈”身上獲得教訓,他們曾經把買基金象買股票一樣低買高拋,甚至經常去賭本年的趨勢。一般那樣做基金的都不可能實現滾雪球式的增值。
所以我們有必要為那些前輩們致敬,他們用自己的血汗錢和時間給我們指出哪些坑不能再踏進入。
這樣看來,先發不見得是優勢,后發也有機會是優勢。如其糾結,還不如切切實實先堆出一小塊雪球,給它一腳,先滾起來!這才是最務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