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別遇到這樣兩件事。
周末的時候,我媽興致高昂的在家煲雞湯。雞湯燉好后,她又買來紅薯粉絲煮進湯里,這樣便能解決一頓午餐。
等雞湯粉絲吃到嘴里的時候,我和我媽同時都愣了。雞湯好喝,但粉絲卻是滿口留沙。細細嚼上一口,牙齒和沙粒的摩擦聲聲聲入耳。
我跟我媽說:“算了,我們就喝湯吧,粉絲扔了。”
我媽氣悶:“我弄了一早上,還特地跑到XX超市去買的粉絲,就怕粉絲里有沙。”
我勸我媽:“算了算了,我們下次就不買了,吸取一個教訓。”
沒過一會兒,我媽起身將湯碗打包,抓著沒開封的粉絲和發(fā)票就出門了。她說:“我倒是要他們?nèi)ピ囋嚕麄冎雷约哼M回來的是什么東西。”
我沒攔住,我媽就這樣拎著湯碗走了。等到她回來的時候,事情解決。
超市退款,承諾不再進這種粉絲出售。
另外一件事是我朋友遇到的。她是作者,長期給各大雜志供稿。有人給她發(fā)來私信:“你好,我很喜歡你的文,我能把我的文發(fā)給你修改嗎?”當然,這人自然不會只發(fā)一條私信給一個作者,至少三五個作者都收到了這樣的回復。
我朋友回復:“你好,我對你的銀行存款很感興趣,你可以告訴我你的賬戶密碼嗎?”
大多數(shù)人一定會說:“算了,別搭理就好,不要為這種人生氣,不值得。”
或者更有文化的自會引經(jīng)據(jù)典:“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但我朋友并沒有理會這些聲音。她直接截圖掛出了那人,并言辭理智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哪知更多人在下面留言:“別生氣啦,不要跟這種人計較。就當沒看見好啦。”
我很意外。一來,我朋友并沒有生氣;二來,這人的做法本就不妥當,我朋友指正她,這算什么計較?
言辭犀利只是一種說話方式,表明立場也是合理的訴求途徑。但為什么有些人卻覺得這種正常理論叫做生氣。而他們唯一勸慰的方式就是:不要理,別計較,假裝沒看到。
太多人知道世事不公。但是他們對于不公往往只有兩個手段,一是抱怨,二是沉默。
有人成日成夜不合理的加班,明明覺得不合理,還是選擇沉默;在超市買東西買到過期產(chǎn)品,心里想著是小錢,選擇了沉默;被人插隊,看到來者兇神惡煞,生怕被打,沉默。小區(qū)物業(yè)縱容亂停車亂經(jīng)營,想想說了也沒用,沉默……
眼看別人為自己的不公聲討,TA還要嘲笑:“說有什么用,反正也沒有用。”
一旦有人因為發(fā)聲而獲得了相對的公平,沉默的人還有話說:“那是他運氣好。”
不是他人運氣好,分明是因為別人敢想敢做。他們知道這是正當?shù)臋嘁嫘枰S護,而不是一味縱容惡人踩入自己的底線。
誰都知道什么東西好吃什么東西不好吃。吃到難吃的東西,人人都會說上一句“難吃”。那為什么到維護自己的時候,卻統(tǒng)統(tǒng)都吃了啞藥?
小時候老師教是非、明對錯,長大之后倒是自私,不愿意教教別人怎么做人。眼看著無恥的人越無恥,還要抱怨是世界不好。
可笑。
你是什么樣,世界就是什么樣。無所作為一味縱容的沉默,便是惡的開始。那自以為是的偽善和寬容,其實就是在粉飾一種叫做“懦弱”的東西。
懦弱的人把這種沉默稱為“成長”。成長就是變得無恥和同流合污。還有人以此為名,寫過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聲稱:“我終于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不用變,這種人本來就是讓人討厭的人。懦弱和無所作為的沉默造就了TA,TA還要假裝自己很無奈,非不肯承認自己是越活越?jīng)]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也拿不起的人,不太可能成佛。
為自己發(fā)聲都做不到的人,TA的沉默,絕對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