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父母還該不該指導剛要走上工作崗位的孩子?
討論這個問題,需要先來討論一下時代的變化。
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快。快到什么程度?有人說,宋代的人穿越到明代去,他是基本可以生活的。但是如果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穿越到現在,估計就沒法生活了。因為過去幾百年上千年間發生的變化太小了,人們的基本生活所發生改變基本不大。但是現在的一百年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天翻地覆、日新月異了。最近的這二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切,足以顛覆以前幾乎所有的觀念、方式。比如電的發明、汽車的普及、飛機飛上天、互聯網成為生活必需要等,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百年以前的人,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所有東西都足以讓他目瞪口呆。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上世紀50年代,因特網在美國被發明出來。從那時起到今天,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它不但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導著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思維方式由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在這種潮流下,面對已經或者將要走上工作崗位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該怎么對待孩子?再用原來的哪種方式來指導孩子是否還有作用?
這首先需要來看看我們要討論的父母與孩子的年代。這時候剛要參加工作的孩子,多數是90年代出生的人,而他們的父母多數是50年代或者60年代出生。
90年代出生的人,在他們開始懂事的時候,電子游戲室開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開設,網吧開始布局,手機、智能手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先是商務人士的奢侈品,后來成為普通人的必備工具和玩具,甚至成為連通世界的必須的媒介。互聯網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地侵入人們的生活,很多人早就已經開始試驗一個月不出門怎么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各種火星文開始出現,各種交流工具、自媒體平臺開始出現,付款方式、購物方式放生巨大變化。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反過來看一50年代、60年代的人,很多人經歷過饑荒、全部經歷過計劃經濟、改革開放、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互聯網經濟,以及隨之而來的思維方式的巨大變化。應該說,在前期的那些大潮流、大事件面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給他們的沖擊也足夠大,但是那時候他們年輕,有朝氣,他們是整個潮流的主要參與者,眾多的人與年齡更大的人一起,被裹挾著,一步步地走過來。
這個年齡的人,有些已經開始退休賦閑了,有些處在快要退休的邊緣。本以為這輩子經歷的夠驚心動魄了,但是接下來的互聯網時代,更讓他們目不暇接。如果說,原來的那些潮流他們都沒有落下的時候,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就不好說了。
現在的微信、百度、OA、各種APP、網絡工具已經滿天飛,快遞小哥像像鳥一樣飛進千家萬戶送快遞,淘寶、京東、網易海購、1號店等網絡購物平臺一個比一個歡,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網絡支付方式現在在大街買烤地瓜都可以不帶現金了。我們真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標配,手機成為須臾不可分離的必需品。擁有了手機,就可以與世界自由連接(當然,在中國除外),可以通話、視頻、購物、轉賬、投注、游戲、交友、甚至可以賭博。
看看現在的孩子們,在有些50后60后連電視機遙控器都弄不明白的情況下,兩三歲的孩子都能夠熟練使用各種電器了,給他一個iPad,他也能很快上手樂此不疲了。網上以前就流傳一個小視頻,看上去不滿一歲的孩子,走路不會、說話不會,在熟練玩手機游戲,被大人把手機拿走之后,嚎啕大哭。手機交給他之后,馬上停止哭泣,進入玩家狀態。再拿走,再大哭……
回來看看父母們,我見過很多50后、60后不用微信,有的甚至不開4G,不用手機上網。電腦上網的話,最多的娛樂活動是下象棋、打夠級。
如果說以前的兩代人之間有代溝,現在的兩代人之間不單單一個代溝能夠概括得了了。如果父母屬于那種比較時尚、沒有與時代脫節的還好點。那些頭腦稍微僵化一點,與孩子在生活方式上,用差異這個詞,已經無法表達其中的巨大差別了。
在這種情況下,50后60后的父母去指導孩子的人生、指導孩子找工作、指導孩子的職場,會是什么情況?
跟上時代步伐的,與孩子之間的差異還會小一些。但是也會有代溝,有兩代人之間天然的差別。如果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再去事事對孩子進行具體的指導,情況就不容樂觀了。這讓我想起一個成語,刻舟求劍。
所以,在對將要踏上社會的孩子指導問題上,不能用50后60后的固有思維去盲目指導。如果你足夠現代,足夠新潮,思維方式不僵化不教條,你可以與孩子交流,多提建議。如果本來你就已經被時代甩了幾條街了,要么你就與時俱進,多學點新知識再來與孩子交流。否則的話,為了別把孩子引入歧途,還是告訴孩子一下該勤奮、該刻苦、要早睡、要早起、要多讀書,然后自己拿上衣服去廣場跳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