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幾個不同身份的人分別對著鏡頭,說出自己的夢想。
其中有一個女孩說:未來五年,我的規劃是開辦一所互聯網學校。
我就忍不住吐槽:現在的互聯網學校已經泛濫了!
電腦端有網易云課堂、慕課、勤學網、跟誰學;移動端有橙子學院、得到、扇貝單詞……
更別提微信群那些微課了。千聊、朝夕日歷之類的,嚴格來說都算是“互聯網學校”吧!
這樣的“互聯網學校”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碎片化、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價格便宜(免費的不少)、針對性強,甚至還有娛樂性......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傳統的學校會被“廢掉”了呢?
這個問題糾結了一段時間。深入一想:不可能。
雖然微課的優點一大堆,但相對于學校來說,很多微課都缺乏一個關鍵的“底層邏輯”,那就是:我不保證你能學會。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在于“我把知識告訴給你”,還包括“確保你能掌握60%以上”,不然你就要重新學一遍(掛科)。
微課之所以能夠做到“碎片化”和“娛樂化”,在于它砍掉了“保證你學會”這個環節,夸大了“告訴你知識”這個過程,給你一種“只要聽了干貨,我就可以和你一樣強大”的錯覺。
我在各種微課上花過不少錢,但讓我覺得最值回票價的,是小A的課程。
小A是一個華麗麗逆襲的成功人士。她的課程內容非常良心,不僅本身干貨十足、還把自己在各種渠道整理的資源,毫無保留地拿出來分享給學員。但我認為,這種更適合一對一“輔導班”式教學;硬要擴充成一個班,就缺乏了應有的教育體系;
打個比方:跟正規網校比起來,她更像是私塾老師。
這樣的“私塾老師”授課,還存在知識的接受問題。
老師本身很成功,但她不能把自己頭腦里的東西100%地拷貝到我們腦中——假如,她今天甩給我10個干貨,我能接住的也許只有6個,能消化的只有3個,最后運用到工作中的只有1個。
但她也只能負責拋出干貨。全班那么多人,她們不可能一一照顧到位。
這時候,學校的教育體系就凸顯出自己的優勢了。
學校固然也不能保證你完全學會,但它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來提高你“學會”的成功率——課程開始前,要講“緒論”,告訴你這個領域的底層邏輯、幫助你把知識框架搭建起來;按時上課,幫你建立規律的學習時間;布置家庭作業、批改答疑,確保你聽進去了;定期考試,檢查你是不是掌握了;擴展閱讀,幫你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期末考試,檢查你到底掌握了多少。
但微課僅僅注重其中“傳授知識”的步驟,忽略了體系的存在。
就像懂攝影都知道,一臺好相機,要看它的畫幅、光圈大小、鏡頭焦段、快門速度……
而外行人只看像素。
微課不是完全沒用。畢竟我們跨入職場后,很難再找到大塊的學習時間,而是以“實用”為主、見縫插針地學習(這時候,我有點兒羨慕那些學生了。但我猜,他們肯定會不屑地說:上學這么累,我還想上班呢!)。
所以我覺得,我們沒必要去對比孰好孰壞,各取所需就好。
至于如何判斷一節微課是不是優質?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看它的體系是否完整、看它能否在“高效”和“系統”之間,找到平衡?
以及,看你的學習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