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蠻子
01
俗話說:進了臘月就是年,臘月,是迎接過年的前奏曲。
如今,已是臘月,馬上就要過年了。我看看裝修不久的新房,翻翻柜子里幾件還沒上身的新衣,瞅瞅冰箱里塞得滿滿的雞鴨魚肉,想想城市全面禁放鞭炮的規定,真不知道該為春節做些什么準備。
想起年少時在農村過年。一進臘月,人們清掃房子、置辦新衣、采購年貨、磨面蒸饃、殺雞宰羊……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顯得非常忙碌。
那些年,雖然清苦些,但那份期待、那份歡喜、那份虔誠,讓人刻骨銘心,記憶猶新。
02
我的家在晉南農村。
那時候物資匱乏,又限制集市貿易,家里的糧食、蔬菜與食油基本都由生產隊分發。
只有到了臘月二十三,平素間糾察投機倒把的民兵們才抬抬手,放任“資本主義的小尾巴”伸一伸。村民們在村中心的小廣場擺個小攤,主要還是編個席、賣個筐、扯塊布、用雞蛋換個鹽等等。
七歲那年,我跟著母親去趕集。集市上人很多,每個攤位前都異常熱鬧。
母親左看右看,買了幾塊布料、一斤糖瓜,還特意買了一張大大的年畫,一個小胖娃抱著個大鯉魚。
村東頭王二家,祖傳制作煙花爆竹技術,長年下地勞動,沒有用武之時。過年這當兒,他加班加點做些鞭炮賣,好換些零花錢。
你看,他正好點燃一掛鞭炮招徠顧客。清冷的空氣中鞭炮聲格外脆響、緊促,好像催促著人們過年的步伐。
一群小孩緊緊地圍著攤子,我擠在最前面,等著他燃放下一掛鞭炮。他看孩子們沒有錢買,邊往后推搡著孩子們邊吆喝著:不買靠后點,回家要錢去!
我受到了鼓勵一般,拉著媽媽要求買鞭炮。媽媽可能帶錢不多,說離過年還有幾天,到年根再買。我蹲在鞭炮攤位前耍賴不走,母親一路把我拖著回去。到家里,我罷飯不吃,躲在稍門外哭嚎。
寵我的媽媽很無奈,只好給了我五毛錢。我拿著錢,顧不得擦干眼淚就跑到王二那里買了一掛鞭炮。那時的我膽小,又舍不得一次放完,就把那掛小鞭拆開,分成百十個小炮,然后一個一個的點燃。每點燃一個小炮,我就捂著耳朵躲得遠遠的,“嘣”的一聲,引得全家人一陣歡笑。
我知道,過春節家里會買許多鞭炮,但當時我就急切得不行。現在想起來可笑,但對那時的孩子而言,放鞭炮、穿新衣、吃好的,就是對過年的全部期待。
03
臘月二十九就開始寫春聯了。
父親是個文化人,家里每年都支應這事。院里擺個桌子,備好筆墨。左鄰右舍拿著紅紙過來,有人編,有人寫,一大堆人圍著觀賞。雖然每家每戶的春聯內容不一樣,但都是增加節日喜慶和寄予良好祝愿與希望的詞語。
在農村,每家都要貼多幅春聯。但凡有門、有窗、有口的地方,都要貼上一幅。
門口要有大對聯,歌盛世、頌黨恩,大多是“四化振人心,春風拂大地”、“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這樣的對聯。
灶神、財神、門神要有相應內容的對聯。開門見喜、抬頭見喜、滿院春光、身臥福地等等寄托希望的小春聯也因地制宜,張貼到位。
七十年代初,村里剛用上電燈。原來的春聯“小心燈火”要改成“安全用電”了。父輩們書寫春聯時,我也摻和著露了一手,把剛學會的“安全用電”四個字歪歪扭扭地寫在紅紙上。
自己親自寫的,感覺必須親自貼上才圓滿。當時覺得“安全用電”就應該貼在閘盒邊,于是自己跑進屋里,踩著凳子,爬到了擺放在門口的水缸上去貼春聯。
因為個子低,我踩在水缸的蓋板上還要踮起腳尖。誰知缸里水不多了,沒掌握住平衡,缸倒了,水灑了一地,我也被長長地摔在地上。
家人并不責怪我的冒失,父親邊扶起我邊念叨著:過年福(水)到(倒)了,這是好兆頭!
04
大年初一早上,除了放鞭炮,烤柏葉火是孩子們看來最有趣的事情。
在農村,有這樣的一個民俗:家家都要點燃柏樹葉烤火。聽老人們講,柏樹有靈性,初一早上烤柏葉火,可以把家中的邪氣驅散掉,可以保佑全家人一年不生病。現在我想,應該是借柏樹四季常青之性,寄托延年益壽之意吧!
我們住在呂梁山下,進入臘月,本家的叔叔們上山砍柏枝,回來總要給我家里送一大把。
除夕晚上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春節晚會。但家家戶戶都圍坐在熱炕上包餃子,熬年夜,回顧過去,暢想新年,也是很晚才睡。
睡夢中,奶奶挨個把孩子們搖醒。奶奶說,天不亮時,不能叫小孩的名字,不能大聲說話,不然不吉利。
左鄰右舍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我們知道到烤柏葉火的時候了,趕緊穿上新衣,洗過手,跑到院里。
爺爺已跪在院子中心,前面一張四方桌,擺放著各種祭品。爺爺點著火,柏樹枝叭叭叭地燃燒著,火光飛揚,香味撲鼻。
全家人圍成一圈,爭相把雙手伸向火苗,火焰烤著臉頰,暖融融的,心里也暖意盈盈。
對村里人來講,這是神圣的儀式。此時,每個人心里都默默地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全年大吉大利,順風順水。
05
我們烤柏葉火的當兒,母親和奶奶就煮好餃子了。
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國人的傳統。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餃子里包硬幣的傳統習俗,好像整個北方都挺流行。
每到大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母親都會找幾個小硬幣包進餃子,我們叫“錢”飯。包好后她會專門單獨存放,然后在初一早上將普通餃子與包錢的餃子混合,分舀在每個人的碗里。誰吃的“錢”飯多,誰在新年掙錢多、福氣大。
餃子一端上來,我們兄妹幾個爭搶著吃,大人不時提醒小心點,生怕把硬幣吃到了肚子里。我吃到錢了!我得意地從嘴里取出硬幣,讓全家人看。好像真的發了大財一樣!
看起來每個餃子沒有區別,但估計母親包時有記號,只要舀在她碗里的“錢”飯,她都以吃不了為由夾給兒女們。
所以每個初一,吃到錢飯最多的總是孩子們。母親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寄托著對自己孩子們的期望。
06
農村拜年講究早。早飯稍一耽誤,碗筷沒有收拾完畢,鄰居們就來拜年了。
都是同村本巷的,晚輩們拜年要給長輩磕頭。家家戶戶獻桌前鋪個褥子,大人小孩都穿的是新衣服,可不能給弄臟了。
小孩跟著大人們一起串門。主人們見到小孩給個壓歲錢,或者抓一把花生,乃或一把爆米花。偶爾有條件好些的,給幾個糖塊,孩子們高興地裝在口袋深處,生怕別的孩子搶走。
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拜年的隊伍越來越大。十幾號人相跟著拜年,你一波,我一波,你出張家,我進李家,整個村里、巷里熱鬧非凡。
拜完年,人們自然地集結在生產隊門口的空地上。中年人聚在一起遞煙、說笑,天南海北地聊;婦女們圍成一圈,你摸摸她的衣服,她看看你的鞋子,家長里短,唱戲一般;孩子們你追我跑,鳴鞭放炮,有沉不住氣的掏出壓歲錢當眾數起來。
大街上鬧紅火的好事者,已經開始敲鑼打鼓了,人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鑼鼓喧天,載歌載舞,開始為元宵節排練節目。
07
年復一年,大家都嚷嚷著說年味淡了,越來越懷念兒時的年味。那兒時的年味到底是什么樣的味道呢?
在我看來,年味是媽媽給買的那一掛鞭炮,是碗里包著硬幣的餃子,是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幾毛壓歲錢,是劈劈啪啪溫暖四濺的柏葉火,是鄰居們挨家挨戶串門拜年的熱鬧勁兒,是全家團圓圍坐炕頭的幸福感。
年味里那一幅幅溫暖的圖畫,無論回想起哪一幅,心底都會倍感甜蜜與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