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孔嬤嬤在處理盛家女兒的紛爭時,說過這么一段話:“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安寧。兄弟姊妹之間要互相謙讓,但也是今日這個讓,明日那個讓,沒有道理只叫一頭讓,日子長了,父女兄帝姐妹之間難免不會生出些怨恨和嫌隙。”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要做到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兄弟姊妹能減少紛爭,家庭才能和睦。但是,父母要做到絕對的公平談何容易,況且如果只是單單做到公平,也不足以使兄弟姐妹友愛、家庭和睦。
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扮演著更多的角色,其中最沒辦法躲避的,恐怕就是“裁判”這樣的一個角色了。父母在處理紛爭的時候,其實也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模板,孩子在與父母兄弟姐妹們相處的過程中,也在學習著今后的為人處世之道。所以,為人父母,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時,應該講究一定的策略。勞拉?瑪卡姆博士在《平和教養法》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他提出了和平教養的三大理念,即自我調節、聯結和引導。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有多棘手。特別是當我們手頭有工作的時候,聽到孩子因吵架而哭鬧的聲音,肯定會覺得煩躁非常的。但是,因為暴躁而大吼大叫、懲罰孩子等手段都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書中告訴我們。要學會的方法是保持冷靜,用平和而非強迫的手法教育孩子。
一、平和的父母不吼叫
作為父母,養育孩子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幾乎所有人都期待孩子聽話,家庭氛圍平和,可是在現實的重壓下,大多數人忙于謀生,養育孩子反而被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也有的知道養育孩子的重要性,但是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特別是孩子們爆發紛爭,哭鬧的時候,難免心煩意躁,時不時地吼叫孩子。可是,吼叫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平和式教養法》一書就明確指出吼叫的危害:父母一味的吼叫,孩子們也會互相吼叫,甚至對我們吼叫;面對沖突和挫折是,只知道大喊大叫和互相指責,而不是與其他人合作以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拿別人出氣。看,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所以憤怒時,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匆忙采取行動,也不要口不擇言,不要威脅孩子,而是用平和的態度幫孩子處理問題,給孩子提供一個正面的模仿對象。瑪卡姆博士認為,與孩子建立強有力的聯結,能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所愛的孩子,也使他們更愿意聽父母的建議,
在教育路上,我時常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夠耐心,總要求孩子能夠記住我的每一句話,然后按照我的要求做,所以在家里,我經常對孩子說:“叫你們不要吵,為什么還吵?”在教師里,我也經常吼叫學生:“這么簡單的知識點已經講過多少次了,為什么你們就是記不住?”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發覺,如果父母老師只說一次,孩子就完全掌握的話,那還需要父母老師做什么?為人處事也好,學習知識也罷,都是需要在不斷的重復中強化的,所以,作為父母,不要嫌煩,不要吼叫,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先平復自己的心緒;在輔導作業的時候,該重復的時候就重復,也許有一天,孩子們就真的做到了我們所要求做到的。
二、平和的父母不懲罰孩子
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采用各種懲罰的方式,殊不知,一味的懲罰非但不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造成很多的負面影響。對一個孩子來說,懲罰容易使他變成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會剝奪他學習自我約束的機會;對多個孩子來說,父母如果采用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紛爭,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怨恨對方,會讓他們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兄弟姐妹……毫不夸張地說,在育兒上,懲罰是最沒用的方式。
在《平和教養法》一書中,作者的觀點是,在孩子沖突的時候父母要平和地面對,教給孩子平和解決沖突的技巧:確定和向兄弟姐妹們表達自己的需要,傾聽他人,盡量在滿足雙方需求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創造多贏的解決方案。當父母能夠冷靜地讓孩子宣泄情緒,然后再采用移情表示理解,持續提供安全感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慢慢地平靜下來,當下次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有能力以更加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例如當孩子爭搶玩具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設定一定的限制,讓他們輪流玩等等。
而在孩子吵架之后,父母也不要強制某個孩子道歉,而是幫助他們修復關系。當然,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能要幫助孩子溝通,可能要等待他們怒氣平息,可能還得提供和好的建議……
良好的同胞關系是孩子一生擁有的財富。就像蘇軾和蘇轍,他們從小一起長大,一起走出眉山,一起中舉,之后在幾十年的宦海浮沉中,始終互相扶持、互相慰藉,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三、平和的父母不比較
有這么一個詞,叫“別人家的孩子”,我相信所有孩子聽到這個詞的時候,都會感到反感與失落。很多媽媽總會不自覺地拿孩子跟自己的其他孩子比,跟別人的孩子比,這確實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喜歡拿孩子比較的父母更容易引起孩子們的紛爭。而承認孩子的個性和尊重,是對每個媽媽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夸獎其他的小孩,也不要總拿孩子的短處和比人的長處進行比較,這樣只會讓你越來越覺得孩子面目可憎,以至于沒有辦法平和地對待孩子,同時也會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
在拿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之前,父母不妨先拿自己和其他的父母作比較一下。想想當別的父母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你是不是在玩手機?當別的父母周末早起陪孩子戶外活動的時候,你是不是在睡懶覺?當別的父母在耐心地輔導作業的時候,你是不是對著不開竅的孩子大吼大叫……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雕琢的璞玉,需要父母用愛心和智慧,慢慢地雕琢。
不要比較,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然后靜待花開,未嘗是一種對自已、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所以,不要比較,平和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吧。
平和的父母,能夠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簡單粗暴地懲罰孩子,也能夠承認和尊重孩子的個性。他們懂得營造一個更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智慧地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毋庸置疑,擁有這樣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