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去剪頭發,從理發店出來發現街上新開了一家店。店面新開張做活動,門口擠滿了人。愛湊熱鬧的我,趕緊扎進人堆,看看開了一家什么樣的店。
店面外面的燈牌的白色的,上面寫著一行字“泡面食堂”。掃了一眼里面的裝修,墻是白色的,燈光是白色的,墻上掛的幾幅畫也是冷色調的。整個看上去的感覺就是很冷,然而它卻是風靡全球的ins風。
在這之前,去逛步行街的時候,就發現有這么一家店。當時的感覺是,這樣的小店很有意思。當時的感覺是,這么有創意,一定會成網紅。但是后來路過幾次發現,里面吃飯的人寥寥無幾,生意很慘淡。我跟朋友說:“我是覺得這樣的店有意思,一般可能在開業的時候,會去湊個熱鬧,體驗一下新鮮感,基本不會去吃第二次。”朋友連連點頭說:“泡面這東西,大家都知道不營養啊,搞個ins風也改變不了本質啊。而且這種冷色調的裝修,會讓我食欲大減。”
我不明白為什么這種讓別人吃不下飯的裝修風格,會在大街上迅速速復制。去大街上走一走,你會發現,奶茶店裝修一下,擺點綠色的盆栽,放個粉紅豹,立馬就成了網紅拍照基地。放眼望去,你會發現滿屏的ins風。那些不是ins風的,也會開始重裝,裝成ins風。這種同質化的餐飲現象,讓我現在不想出門吃飯,只想自己在家煮碗泡面。
但是在網絡化的當下,人們選擇出門吃飯似乎不是為了享受美食,而是為了發個朋友圈,分享自己“愜意”的生活。在朋友圈里,我們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低飽和、高銳化的食物,完全看不出他們有多愜意,反倒是覺得讓食物失去了本真的顏色和滋味。但是,人們依然津津樂道。
02
我閨蜜之前跟朋友出去吃飯,回來讓我幫她挑選幾張照片發朋友圈。打開她的手機,發現又是一家ins風的奶茶店,還取了一個很高大上的英文名字。我說這家店很熟悉,我看到過,沒進去。閨蜜一臉疑惑說:“這家店藏在寫字樓里面呢,你確定你逛街看到過,不好找的。”
我仔細想了想說:“那應該是沒去過,不過現在的店不都這樣嗎?”
不,不一樣,這家店已經升級了。
閨蜜說,這家店的裝修還是一貫的ins風,不一樣的是,消費的產品很多。奶茶店的中央區域,有裝飾很漂亮的場地,她們打算買幾個甜品,拍照發朋友圈。但是,店員告知他們,那個區域必須VIP才能坐,而且他們選的甜品也只有VIP才能購買。無奈之下,她的朋友辦了一張最便宜的,500一張的VIP卡。就這樣,她們花了一百多塊,買了幾份甜點,拍了幾張照片就走了。閨蜜說,應該不會再去第二次了。
看閨蜜拍照出來的照片,的確很好看,但是,蒼白無力的裝修和P過度的食物,讓我一點食欲都沒有。
03
人們常說“唯有美食和愛情不可辜負”。但是,滿大街的ins風毀了美食原本的樣子,真的有點令人生厭。
前幾天看了一部日本的電影《小森林》。電影里的女主人,居住在一個世外桃源,每天會自己做農活,自己做飯。電影的鏡頭里,你會看到一顆種子發芽,看到它慢慢長大,然后將它制作成美食。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日本的“舌尖上的美食”,其實是不為過的。
從電影里,能看到食物原本的樣子,隔著屏幕,你都能聞到食物的香味。這不比朋友圈那些千篇一律調出來的照片,它們才是生活本身的樣子,才是不能被辜負,需要深愛的東西。
看完小森林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想回到農村,想念土里鉆出來的食物,樹上長出來的果子。
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現代,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美食,越來越多裝修精致的餐廳。但是,我們卻感覺不到食物的美味。因為我們一直在用眼睛看事物,用相機記錄食物,卻未曾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去品嘗食物。
網絡化,同質化的時代,讓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食物,還有本真的我。
如果有空,不要跟風去那些并不好吃的網紅餐廳。放下手機,跟你的媽媽去菜市買個菜,回家幫媽媽洗菜,一起做個飯。你一樣可以拍照,發朋友圈。你一定會發現,跟在網紅店吃飯的感覺不一樣。
食物跟人一樣,需要用愛來維系。所以,別失去自己,讓滿屏的ins風,毀了你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