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的,終于把將近500頁的《巨嬰國》看完了。最初看到朋友的推薦,腦子里立刻想到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認為這應該是一本抨擊國民性,鞭辟入里的刻畫人性的新作。沒過幾天,得知這本書被下架了,更是增加了好奇感。拿到書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無可否認,剛接觸這本書,就被書里生硬的各種關聯,以及武斷的猜測和論斷給搞的興趣減半。也許,在作者看來,這些論斷的依據了都已經十分飽滿了才能寫成書。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并且做了心理咨詢近十年,他自己也是從抑郁癥走出來的人。這份閱歷可以給他足夠的案例來支撐一本心理著作,而不是一本探討國民性的著作。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書名和書中談到的中國歷史以及中國人近千年來的演變與傳承,我認為娛樂的看就好,像是看一些明星八卦,明明知道很水,但也架不住很多人愿意看愿意去相信。堅持讀完這本書,還是會有很多收獲的。這是武志紅通過寫書來對自己以及對讀者的心理治療方式。每個人的心理都值得并需要關注,而不是到了“神經病”,才需要找咨詢,需要用藥。
心理的變化往往是悄無聲息的,但這些變化終究是要對內或對外無限延展,并且兌現的。所以心理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剖析它并不可恥,而是與給身體療傷一樣正常。
這也是武老師的本意。他在書的后記中寫的很清楚,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成為自己。而種種有關“巨嬰”概念的闡釋,是武老師比較主觀的一個體系,一定不是沒有道理,也一定不適用與所有人。你會看到有很多身邊的人,跳進了這本書自動成為了書本觀點的案例。但有時候,你讀著讀著又會在心里不屑地說:“不至于吧……”
我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頗為矛盾的點。此書的外套是本聽起來很炫,招人遐想的故事會。一開始好多人是想看國人笑話來的,可是看了發現好笑過了頭,變得一點也不好笑了。書的內核則是適用與每個人的一本心理實踐手冊。就像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當初非常吸引我,因為她寫的深入淺出,并且文字暖心主題鮮明。而《巨嬰國》里,武志紅要講的東西太多,對于一個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而言,吸收起來會有難度。但確實是純干貨,是真知。書的后半部門,會更加接近作者的初衷。
最后,也談談我的一些觀書心得。
嬰兒時期的母嬰關系對人的一生影響至關重要,核心一點是母親及家人要無條件的給于新生兒他們能給予的所有愛。這個愛是一個人一生內心能量的來源。每個家庭不一樣,但是盡力無保留的付出和給予就好。嬰兒時期的缺愛會導致一個人內心缺失,并折射出這個人成年后的諸多問題。
人的含蓄,保守和善意的偽裝會導致人的本性極度壓抑,這種壓抑會通過一種負能量對內或對外釋放。人之所以為人,他的正負極是守恒的。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任何人的內心都是善與惡的并存。所以他的幼年經歷和成年后遇到的人和事是引導他善惡能量的顯性與隱性的關鍵。一個人當前狀態的善惡甚至會影響到周邊環境的善惡,從而改變事情發展的方向。
要相信真實的事物。逃避自己的內心,而去追逐社會普遍的道德評判標準,或著追逐社會普遍價值,就是對自我的否定,和自我價值的無視。終于內心,才是最有價值的。真實的自我毋庸置疑,并且獨一無二。對視它,擁抱它,才能獲得內心的解放。要接受自己當下在做的每一件事。要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覺知自我。約束和懼怕源于自己,是虛幻的,經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