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的陷阱你掉進去了嗎?
想寫這個主題,源自近期發生的一件事。它讓我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弱點及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彷徨、迷茫,甚至畏懼、退縮。
有些東西你不喜歡,但你不一定直說,這就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儒家”文化、中庸之道。
不得不說,有些東西你無法選擇,就比如說出生在哪里、什么家庭;但更多的東西在于自己的把控,就如最簡單的衣食住行一樣,這些選擇的背后不斷的塑造著每一個人的內心、人格,甚至影響格局、氣度。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理我們那時不懂。我們只知道什么是我們認為的好的、亦或壞的;我們只從內心出發了解自己的感受,愛哭、愛笑;喜動、喜靜;進取、中庸;貪婪、知足等。我們經常談論“格局”,卻往往忽略了形成這種格局背后的邏輯。
的確,社會在不斷的洞察著我們的心靈、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塑造著我們的人格。時間在前進、歷史在演化,但這種模式卻不曾變過。
社會堂而皇之的為我們埋下了一堆陷阱,就好像《七宗罪》中描述的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欲和暴食一樣,等著大多數人深陷進去。我們經常用雙眼去觀察世界,卻忽略了打開心靈去聆聽與感悟。
全是個人問題嗎?我看未必!從宏觀上說,這是社會風氣、民族自信、人民信仰的問題;往中觀里看,這個就是企業文化的問題;落實到微觀,我只能說:“你隨波逐流了!”。
這樣的人生通常在“夢想與抱負--現實與窘迫”間不斷盤旋、舉棋不定,最終滑落為蠅營狗茍。亦或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在現實與看似的機會間不斷穿梭,最終成為了永久的創業者。
洪波與溪流的區別,就在于氣勢與決心,洪波要達到的地方,溪流只能望其項背,如此而已。
二、一切從這里出發
一切就從這里出發,回到我們的主題。無法選擇的東西,那是命,這世界上確實有一種東西叫“冥冥注定”,不多談了。面對能夠選擇的東西,是身負理想而放棄貪婪、還是堅持自律而放棄安逸?是從心出發堅守承諾、還是出爾反爾妄自菲薄?為此,有必要先將人群進行區分。同時,本文的落腳點將設定為個人,不對宏觀社會和企業文化對于個人的影響做深入探討。
第一種人- 20%狀態體:
典型特征:完全缺乏自律,或者說長期處于混沌狀態。做事缺乏主見,做人缺乏智慧。人云亦云、遇事退縮、無目標、無計劃、無前行動力。缺乏底蘊沉淀,自大浮夸,不思進取,成長始終停留在口頭上,還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簡單概括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能咋地?我還怕過誰啊?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干多少事,人之常情啊!
第二種人- 40%狀態體:
典型特征:基本缺乏自律,但向往之。往往有一點想法,但很快退縮。體現為抗壓能力不足,過往的挫折始終銘記,失敗摧毀了意志,容易知難而退。往往在社會上折騰幾年,產生階層差距之后,會由第一種人逐漸轉變為第二種人。但由于仍無法產生明確目標,雖可能有想法,但依然循規蹈矩,恐懼失敗,難以前行。簡單概括就是: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靠現在技能、手段和方式能夠養活自己,僅此足矣。
第三種人- 60%狀態體:
典型特征:能夠基本保持自律,且嘗試著不斷踐行,執行過程會有偏離。能夠賦予行動目標,但缺乏計劃指導。力求“知行合一”,但難以“致良知”。猶如“雙軌制”,面對不同問題時,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通常以自我利益為第一考量。這種人能力上沒有問題,但投機取巧成分嚴重,喜歡表現自己、急功近利。簡單概括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如何巧迎阿奉,我活的很好!我不在乎其“外部性”。或者我也在乎,但就這一次!
第四種人- 80%狀態體:
典型特征:完全自律。行動已鑄就習慣,習慣不斷塑造格局。就像書上說的“吞下了委屈,撐大了胸懷”一樣。這時的你,已懷揣夢想、“無欲則剛”了。你已知道你要前行的路,并將目標層層分解,身體力行。知道利益的重要性,但更注重“修身”的過程。放眼長遠,以“修身”塑造一個好的自己,以好的自己換取業界認同,使業界認同轉化為個人財富。簡單概括就是: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何時由量變轉化為質變,但我知道這條路一定非常艱辛,走的人不多,但敢于挑戰和持續走下去,其實就是一種勝利。
第五種人- 100%狀態體:
典型特征:完全自律,已遠離私欲,追求的是一種更高的人格實現。時刻以“致良知”作為行動指南,以“知行合一”作為行為準則,以“事上練”作為行事思想。本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態度踐行人生理想。借用老子《道德經》中所述來概括,實屬精準。“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吃苦變成了享樂,人生變成了修行。
五種人,五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五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在相互映襯下各自生長。有些循規蹈矩或野蠻生長;有些步步為營或沉潛內修。
其實成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復雜,更多的“向內求”而非“向外求”,傾聽內心的聲音,而這一切的一切均來源于“自律”這一件簡單的事兒。
自律是對自我的控制,自信是對事情的控制。人必須要先學會克制自己,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如果你連最基本的行為都無法控制,還談什么自信,又奢談什么自由呢?
命自我立,自強不息!
三、昨天、今天、明天
總結昨天、奮斗今天、規劃明天。
你自律了嗎?你是否本著“勿忘初心”、“以奮斗者為本”的態度,踏實的踐行著人生的每一個承諾?并且不斷的朝著目標在前行?還是繼續混混沌沌、停滯不前?
昨天的承諾,今天的懶散,明天的悲哀。為什么?因為一切又要重頭再來!
宏觀是微觀量變的反應,微觀是宏觀質變的結果。社會中難以產生“自律”的洪流,也許有,但只是很小的一支。這條路太難走,甚至有悖人性,企業家不易、創業太難,你再去問問那些成功的創業者,若讓他們重頭再來,有多少人還會堅定選擇創業?能夠堅持的,是有怎樣的信仰和情懷?
你必須相信:“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信仰,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因為這條路中的苦,你走過就會知道。而缺乏自律的人,知道后,就會退縮。這也是為什么創業企業見光死、或死的快的原因,每天5點起床,工作10小時+,承受不了這壓力啊。
說這些不是鼓勵大家創業。任何一份工作,都應當以“自律”的態度處之。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每天進步一點點。積累自身價值,突破知識瓶頸,實現人生理想。
在這樣的世界里,二八原則依舊適用!多數人無法受“自律”的約束,成為了茫茫人海中的百分之八十;而少數人,通過自我修身,不斷增加底蘊的厚度,最終戰勝了自己,脫穎而出,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
社會就是這樣!當你被無情拋棄時,或許更多的是幸災樂禍。誰又會在意呢?也許是你的父母、你的愛人、甚至是你養的寵物,面對最關心你的人,你該怎么做?
回到主題,如果你連自律都沒有,哪里來的自信?談什么自由?
四、路
最近在看《朗讀者》,借用里面的一篇短文作為今日結尾。
路這個字,是由“足”和“各”字組成。
仿佛告訴我們,路在腳下,各自有各自的路。
或許是凱魯亞克《在路上》,
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也或許是李娟的,
沿著慢慢的時光,沿著深沉的威嚴和恐懼,崎嶇至此的道路。
前面,是看的見的世界,
后面,是回的去的家鄉。
究竟什么是路,
路就是道,道就是規則、法則。
道路的故事,
充滿了人生的經驗。
沒有路的時候,心里會彷徨;
路多的時候,心里又會迷失。
走好選擇的路,
別只選好走的路!
做人應以“自律”為基礎,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態度潛心修行,做到“內圣”,從而實現“齊家、興業、益天下”,成就“外王”!
走好選擇的路,別只選好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