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 ? ? 這一個中秋節沒有往年的那么歡快了,或許是因為每年都要過吧,所以就不覺得那么稀奇了。“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 ?緩緩地吟了幾句,立即覺得孤獨全消,墜入一種夢幻的詩境。
? ? ? ?此詩具體作于何處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詩人的靈感不可能來自一桌談笑洋溢的酒席。詩人寫作時心境如何也無從考證,但如此浪漫的詩句,不可能出自一顆寂寞、孤獨、封閉的心。大詩人如何正視愁煞人的孤獨呢?帶著疑問,我尋尋覓覓,不得答案,只好進屋小酣。恍惚中,時光倒流將我帶到一間茅草屋前。微弱的星光下一杯清酒,一位詩人,一輪明月,構成一幅孤高出塵的圖畫。我走向前吐露出自己的心聲。話音方落,院中回蕩著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這孤高清澈的笑聲解開了我的疑問。同是花香無親的中秋,人們往往借酒澆愁,詩人卻選擇給月亮上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子送去一份關心和祝福;同是明月高掛的中秋,人們往往沉醉于酒宴調侃,而詩人卻選擇與月亮交談,任意著那飄逸、浪漫、天高、海闊的中秋思緒。
? ? ?望著半醉半醒的李白,同他一起吟誦大氣流暢的詩句,一種莫名的感覺油然而升。由古至今浪漫主義詩人不少,但在凄涼中秋夜把酒當歌,風流自賞的卻少之又少。也許這才是李白高人一籌的地方。他眼中的孤高不等于孤獨,而是一種境界更高的團圓。
? ? ? 聲音從遠處傳來:“吃團圓飯啦!”我才從我的意向中回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