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此篇論行為方式。
孔子講:“如果只從不同的一側努力,這種方式也是有害的。”
上篇講學與思不可偏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均是為學的一種方法和途徑,但如果只采用一種方法,只走一條途徑,就會有“罔”和“殆”的危害。
學與思只是為學的兩端。反觀萬物,均有兩端,有正必有反,有上必有下,有高必有地,有陽必有陰,既是萬物的普遍性,也具存在的合理性。
孔子言物,亦多從兩端而言,“威而不猛,泰而不驕”等。儒家思想核心《中庸》“執其兩端,其中者用于民”,均是講不能“攻乎異端。”
但為人處事如走異端,卻可引人注目,畢竟大多人都是“中庸”之人,歷來“出名者”多經此途。如今的“網紅”便是引導受眾的思維走向偏鋒而可以大行其道,而受眾根據《烏合之眾》的觀點往往是“群體智力低下”之眾,但待其偏鋒走盡,受眾也會一哄而散。正如煙花之絢爛莫不在最后騰空之一剎那,而觀眾亦在他湮滅之后唏噓而散。
故走異端和小道多為追逐名利者。
錢穆先生注解極好,“小人有才,小道可觀,用之皆吾資,攻之皆吾敵,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
是否“攻乎異端”在于你的選擇,關鍵在于能否愿意掌控其中的“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