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自卑的人越有可能自信?
這是一個比較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可用多個角度、多個觀點來闡述。
從人性角度講,人天生就好競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本性,也是人類進化的原始動力。那么,競爭進取、好強好勝等,代表優越、超越性的力量,是人與生俱來的。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社會是由不同階層構成,人與生俱來的征服欲,自然也形成了恒定的社會規則——優勝劣汰。那么人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雖然取決多種因素,但主要是取決人自身的能力。社會發展至今,競爭更趨激烈、精細、高端,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富有的差異越來越大,受自尊心的驅使,人們越來越崇尚超越、崇拜權力,因那意味著擁有,而擁有帶來強大的存在感。同理,人們也越來越難以忍受“自卑或弱勢或貧窮”的劣等感,以及所帶來的被棄、被鄙視 。
心理學的需求層次論告訴我們,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實現的真正含義是,你是否成就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實現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一人類的高級需求,既是召喚每個人尤其處自卑感的人的深層動機,也是終極目票。
但人的追求和自信是在一起,拖延和自卑也在一起。
自信充其量是能力的副產物。雖然人的自卑源自多種原因,可對自卑的體驗是一樣:不如人的恥感。越自卑的人越能體驗到恥感的錐心、意義的絕望。他非常清楚,若改變命運,唯有喚起對能力和成就的自信,才可能 以擁有告別匱乏,以獲取那份厚重的尊嚴感、存在感。可以說,僅此自卑的恥感,就足以催生自卑的人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氣,達至涅磐重生。 我們所見,生活中那些為工作為事業愛拼的人,其背后都有超越自卑、成為勝者的強勁動力,而在拼的過程中自然練就了一身的能力。自信隨能力,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