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昨天晚上舉行了定檔發布會,該片將于9月30日上映。據悉,《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一個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被前夫稱為“潘金蓮”,她為了說清“我不是潘金蓮”,從此走向了正名的道路。十年來從老家農村打官司到北京,一路與形形色色的人等打交道,飽嘗了人間的冷暖。
這個劇情讓很多網友想起1992年“國師”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曾以內容的深刻與真實,攝影風格的樸實與粗糲以及演員高超的演技成為張藝謀的經典電影,深受廣大影迷喜愛。此次《我不是潘金蓮》預告中,“秋菊”與“雪蓮”分別“上京打官司”的故事一浮出水面,觀眾自然就想到了張導的作品。
此前預告短片已經曝光,讓人眼前一亮的首先是短片里獨特的畫風。曝光的片段都在一片黑暗中以一個圓孔的方式將劇情呈現,整個畫幅被壓縮到很小,看著甚至有點累眼睛,
根據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指導羅攀所透露,整部影片都將以這一畫幅呈現。該片在江西婺源拍攝取景,充分利用了當地傳統的徽派建筑,而圓形的畫幅則借鑒了中國傳統團扇畫的效果,同時又像觀眾在偷窺劇中人物的生活。
說到偷窺,倒是真和《秋菊打官司》頗有關聯。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為了拍攝出那個時代真實的社會人情,采用了“偷拍”的手法,將秋菊進城后在大街上的倉皇奔走以及各種各樣的路人囊括進影片中,為觀眾展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縣城的風土畫卷。不同的是張藝謀的“偷拍”和此次馮小剛的“偷窺”一個是有目的的寫實,一個是偶然得來的效果。
另外,兩部影片在攝影的色調和風格上明顯不同,24年前的《秋菊打官司》為了創造真實可信、仿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視覺效果,有許多鏡頭帶有一種未經設計的紀錄片感,將人物與年畫、西洋海報等剪輯穿插,表現了那個年代西方文化剛剛涌入中國社會時,百姓的追逐與迷惘。而《我不是潘金蓮》從攝影來看,它要刻意創造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中國傳統的風格。除圓形畫幅之外,江南水鄉、一葉小舟、全景下的人物都比《秋菊打官司》更具一些表現主義的審美特征。
那么為什么還要那么多人說《我不是潘金蓮》是《秋菊打官司》的2.0版本呢?想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劇情,近些年的中國影壇已經很久沒有以農村生活、尤其是農村婦女的精神世界為主題的電影了,劇情上稍有點相似就會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80、90年代某某片子。但是據悉《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馮氏喜劇,它在逗笑中帶著嚴肅,將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最讓人捏一把汗的恐怕要數演員選角了,《秋菊打官司》的演員鞏俐在片中自毀形象,為電影帶來了絕對精湛的表演,比如下面這一場戲,她融入了電影所拍攝的大環境中,幾乎看不出一點明星的痕跡;
另外,她的對于片中人物的情感和社會地位拿捏到位,表現出了一個農婦在不同的情節中那些細致微妙的情緒。這些對于本來美艷絕倫的范冰冰挑戰很大,孔洞式的畫幅更大大加深了表演的難度。
《我不是潘金蓮》的編劇和原著作家劉震云出生在河南農村,對中國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嬗變有著很高的敏感度,非常擅長撰寫農村題材的小說。同時,中國的第五代導演大多或生于長于鄉土、或對鄉土文化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節,因此在執導以鄉土為背景的電影往往更容易得心應手。在經過了《私人訂制》的口碑低谷之后,馮小剛終于回歸自己《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的風格,也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又一次試圖觸摸在時代變遷中漸漸遠去的中國鄉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 即刪)
(如果你喜歡此文,請關注我的微博。我會努力為大家帶來新鮮的資訊,有趣的評論,深刻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