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八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到了這一句,遇到了大麻煩,主要是其中一句話:無友不如己者。我們一會兒再解釋這一句,先把這句話的大意說明一下。
這一句接著前面的幾句,還是在講君子該敬事而信,該謹而信,所以這里講到君子當“重”,這個重指的是穩重、自重,跟敬事和謹事有相同的內涵。君子敬事,做事嚴禁,就會自然生威,敬事即為忠,言行一致即為信。
下面來說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無友不如己者,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把重點放在友上,把友當做動詞,解釋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二種,把重點放在如字,把不如己解釋成不像自己,意思是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種,把重點放在無字,把無字解釋成沒有,沒有哪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
單從句式上講,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但是,從全文連貫性和語義解釋來看,第三種說法更為合理。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種說法,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是要跟優秀的人交往,本身沒什么問題,可是和過則勿憚改則聯系不上。用第三種解釋,沒有哪個朋友不如自己,意思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看到別人的長處,就不要憚于改正自己的錯誤,上下文就是相互聯系而又解釋合理的。
從整體的境界上講,第三種的境界也更高些,說明一個人謙虛謹慎的修身態度,與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精神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讀《論語》,千萬不能單獨地看某一句話,一定前后聯系貫通。畢竟孔子離我們兩千多年,確實有很多話不是我們一下就能解釋的通的,唯有反復研讀、左右聯系、上下貫通后,才能知道孔子到底在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