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解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泛: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外出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后,還有多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解析】

孔子認為仁德比學習更加重要。學生可以不掌握很多的知識,但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討論的核心在“仁”、“義”、“禮”,而非“學習”。比起傳授給學生知識,孔子更傾向于讓學生們成為君子。

本篇第二則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對君子來說,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所學的也不會牢固。要親近懷有忠和信兩種道德的人,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過失就不要怕改正。”

【解析】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

做人不可虛妄,更不應裝腔作勢。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工作經驗不足的應該虛心向前輩學習,學習后進的應該討教學習優良者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做人要自重,持重養德,摒棄輕浮與乖張,尊重他人。比對別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改進。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不改變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

【解析】

不孝分三種層次:一為不順從父母者,二為不能為家族開枝散葉者,三為父母有錯而不加勸之。

孔子所言之“孝”是在特定環境之下,子女對于父母的一種依順,這種孝無可厚非。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觀念的改變,這種孝已多少有些不合時宜。誠然,父母在世時有好的志向,父母離世后有好的行為,這樣的人不失為孝道之人,但是,父母的為人處世也并非全部是對的,也有有過失的地方,繼承父母好的遺志是孝,但對于有過失的地方,如果依然一味遵從,那就是愚孝了。當然,無論父母是錯是對,在世時我們都應該尊敬他們,離世時我們也應該懷念他們,至于在遵從他們的觀念的時候,則要分清是非黑白了,這樣才是真正的孝。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最初的意義是祭祀禮儀。《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指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5、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用處,以和諧為貴。古代圣賢君王的治國之道,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只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解析】

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