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德勒心理學用“生活方式”一詞來說明性格或秉性。即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定義為“生活方式”,狹義上表現為性格,廣義上表達為世界觀
2.人用創造“不能做的理由”來逃避可能的失敗,進而限制自己無法成長
3.夸耀不幸:通過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異常優越感的模式。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來顯示特別,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也會用“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正是這些聽起來的“弱勢”才能表達自己的某種“特殊”甚至享受到某種特殊對待
4.對認可的追求,滿足了他人的期待,獲得了安全與喜愛,順便扼殺了自由
5.不想被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巨人康德稱之為“傾向性”,像自斜坡滾下的石頭一樣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本能和欲望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往上推的態度。不隨波逐流,被多數人討厭,是自由的代價
6.社會的最小單位不是家庭,是“我與你”。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體會到“可以在這里”,就是擁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7.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8.幸福的定義:貢獻感。
9.甘于平凡的勇氣
把人生當做登山的人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條線,在登頂之前,都是“臨時的我”和“臨時的人生”,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理解為“在路上”。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登頂,人生意義就此中斷
10.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線。真實的人生是連續的剎那。認真過好每一個剎那,就沒必要另人生過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