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對異域人民的痛苦沒有感覺無法感同身受,當看到拉希德將碎石塊塞到瑪麗雅姆嘴里時我不覺得憤怒,當拉希德用皮帶抽打萊拉時我不覺得憤怒,看到從蘇聯到內戰、塔利班及美國,無數次的戰爭無數人的死傷我仍
覺得這只是一部紀實小說而已。但當我看到萊拉走進小泥屋我開始淚目,我看到那個不稱職的父親最后的信開始眼淚奔涌。阿富汗婦女的凄慘命運正在改變,而婦女的優良品德不會改變。回憶著整本書,凌晨一點半的枕巾,哭濕了換另一面。果然大作家,胡賽尼娓娓道來,愿每個婦女都遠離貧窮遠離家暴遠離戰爭,而無論怎樣處境的人,都希望你能勇敢堅韌而永葆溫婉柔和。
“然而,當她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不。這樣死去并不算糟糕,瑪麗雅姆想。不算太糟糕。對于一段開頭不合法的人生來說,這是一個合法的結局。”
“萊拉看著瑪麗雅姆把紗線貼到布娃娃的頭上。再過幾年,這個小女孩將會變成一個對生活沒有太多要求的女人,她將不會給別人添加負擔,將不會透露她也有悲哀、失望和曾經被人嘲笑的夢想。這個女人將會像一塊河床中的巖石,毫無怨言地忍受著流水的沖刷,然而她的圣潔將不會因此被玷污,她將會變得更加高貴。萊拉已經從這個女孩眼中看到了某種東西,那是藏在她靈魂深處的品質,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將無法將之摧毀的信念。”
“但是,最重要的是,瑪麗雅姆就在萊拉自己心中,在那兒,她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