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各種帶有“不去做,然并卵”的PPT、語錄、小視頻所霸占。尤其是阿雷,每天必發(fā),什么粗體字的、立體的、夢幻的、文藝的等等,我都被他那種堅持發(fā)勵志感言的行為感動了。誰說這是個想太多的時代?我的四周就都是行動派嘛!
可是,這股風(fēng)潮來時氣勢洶洶,走時也毫不拖泥帶水。沒多久,朋友圈就又是一片“歲月靜好無憂愁,休閑娛樂哪家強”的盛世景象了。當(dāng)然也有例外,阿雷繼續(xù)堅守著內(nèi)心的“天鵝湖”,有事沒事叫兩聲,刷著僅有的存在感。
奇妙的是,一段時間過后,“行動”浪潮又刮了起來,然后銷聲匿跡;再隔一段時間,又刮一股小風(fēng)潮,接著……應(yīng)了那句古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們和“不去做,然并卵”的蜜月度完之后,就把它扔到一邊。偶爾瞥見,雖然內(nèi)心泛起一些波瀾,可是已經(jīng)沒有了當(dāng)初的火熱和激情。
不不不,還有阿雷吶,他從來沒放棄過,他分享的文字、圖片、gif、視頻全部散發(fā)著勵志的“濃烈香味”。可是有一天下班我和他舍友小杰聊天才知道,阿雷每天下班不是和朋友喝酒,就是窩在屋里打游戲。我才知道阿雷那樣做,純粹出于一種滿足自我意識的心理安慰。
我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xiàn),原因有兩個:一是懶,二是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也就是不明白“不去做,然并卵”的核心是什么。
關(guān)于懶不用多說,就是自我放縱,具象一點就是該讀書的時候睡覺了,該鍛煉的時候玩游戲了,該奮斗的時候選擇了安逸,畢竟下坡路總比上坡路好走的多,也痛快的多。
那第二個原因呢?
最近我重新拾起了跑步,在沿河公園享受著北京和煦的陽光和濃郁的霧霾,心情很是愉快。很多人不愛喝白水,都要往水里放什么檸檬、茶葉、方便面調(diào)料之類的,以增加水的色香味,那北京的空氣里加點霾怎么了?如果哪天真沒了,你還不習(xí)慣了呢!(吸霾后遺癥,T_T)
因為公園不大,因此我在跑步的過程中,看到好多人和事,值得玩味。
有個紅發(fā)小伙,左手手臂上綁一個放手機的袋子,耳機從里面伸出來的長度,恰到好處。只見他啟動了,他加速、加速、一直加速,他超過了好多人。可是,長不過三圈,很快他就氣喘吁吁地停了下來,一屁股坐在了旁邊的草坪上。
另一個短發(fā)小伙跑步的速度不快,始終維持一個節(jié)奏,他一直跑一直跑,超過了很多走路的人,但是并沒有超過和他一個頻率的人,甚至他比某些比他個高的人還慢,畢竟同頻率下,人家兩步頂他三步,再微小的差距,積攢起來也很巨大。
還有個身著藍(lán)衫的小伙子,他跑步的速度比一般人快一些,當(dāng)然與之對應(yīng)的是他呼吸急促,喘得很厲害,臉上略顯猙獰的表情顯示出他在抵抗著巨大的身體反應(yīng)。可是,他咬著牙,堅持著。他目光如炬,目標(biāo)清晰,在一段掙扎過后,他突破了身體極限,所有人都被他甩在了身后。
不遠(yuǎn)處,紅發(fā)小伙聽著歌,自得其樂的在草坪上玩耍……
大家推崇“不去做,然并卵”這句話的原因,無非就是想成功,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可是,反觀那三個跑步的小伙兒,他們誰的做法最接近成功呢?答案毫無疑問是第三個。事實上,他的做法就是“不去做,然并卵”的核心要義。因為,他不僅僅是“做”,而是“去做”。
第一個小伙之所以后來選擇了玩耍,是因為他對于“去做”的理解僅停留在了“做”的層面。你問他“做了么?”,他說“做了”。沒錯,他做了,你還有什么理由懷疑他?可是不好意思,在夢想的路上他一定是最先掉隊的人,因為他太容易自我滿足了。
第二個小伙他不僅在做,而且在堅持做。可是夢想離他,終究還是有那么點遠(yuǎn)。原因很簡單,他只做了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事,不出圈。標(biāo)準(zhǔn)始終不變,哪里來的提升呢?因此他注定要敗給大長腿(那些和他一樣努力,但天賦比他高的人)。
第三個小伙真正做到了“去做”。“去做”代表的是一種不滿足、倔強、硬氣、持續(xù)驅(qū)動、不斷在更高的層面重復(fù)糾結(jié)、掙扎、痛苦等考驗后,迎來新生。就好比夢想每天在你耳邊說“去做”、“去做”、“去做”,你勢必會不斷的突破自我,忘記天賦的局限,迭代更高的標(biāo)準(zhǔn),從而產(chǎn)生更高的滿足下限,總有一天夢想就和你的心理需求不謀而合,因此,理想照進了現(xiàn)實。
記得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我曾數(shù)次停頓步伐,我深刻的感到彼時身體疲勞和內(nèi)心不甘比不跑步時還要嚴(yán)重的多。后來我不再停頓,一直跑一直跑,跑過那個極限之后,感覺無比美好。
因此,“不去做,然并卵”不是口號,不是三分鐘熱度,不是間歇性亢奮(前三個字是一起的),也不是堅持就好,而是通過不懈的努力,不斷完成更高的要求,延遲那些可憐的滿足感,讓自己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全速前進,甚至加速前進。
勵志的話語,不同于別的,在我們理解并實踐它的時候,越用力越準(zhǔn)確。
日本建筑鬼才安藤忠雄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候,遇到了他以前的一位老師,正是他老師的一句話,拯救了他的人生:“小雄啊,你只有不斷的奔跑(注意,是奔跑!不只是跑!),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fēng)景。”小雄也耿直,聽了老師的話后,他就“一直奔跑,一直奔跑”,然后跑成了世界建筑大師,永載史冊。
如果你也能夠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奔跑,老天自會給你一個不錯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