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木屋圖書早讀社林里飛,加入早讀社可以免費暢讀紙質書
首先表明一下我是東野大神的忠實粉絲,自從大三一次偶然機會讀了他的處女作《放學后》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這個日本大叔的作品,從此便踏上了追東野作品的不歸路,這么多年下來陸陸續續讀了二十幾本東野大神的作品,說實話由于東野大神創作時間長,作品產量多,不可避免的作品質量也就良莠不齊,幾本知名度最高的大家應該也都比較熟悉,這么多東野圭吾的作品,從獲獎角度來說,《嫌疑人x的獻身》應該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創意確實也足夠精彩,當時看完時也很震撼;從讀者支持率來說,《白夜行》算是名列前茅,被譽為東野作品的無冕之王;包括最近剛出的《祈禱落幕時》和《解憂雜貨店》也都得到了大家的一片叫好。但是作為一名讀者我最喜歡的卻是《惡意》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初次閱讀這部作品時,得到的那種震撼,在閱讀其他作品時再也沒有體會過。
偶然的一次機會,看到了章鏵文的這篇書評,寫的很好,完全寫出了當時看完這本書時的感受,最好的書評配最好的作品,分享給大家。原文轉貼,對東野大神和章鏵文大牛表示崇高的敬意!
──────────分割線──────────
那些無從揣測的惡意
作者:章鏵文
“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在我看來,《惡意》是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白夜行》里的男孩子,為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了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出于根本說不清道不明,不知從何而起,卻也無法終止的惡意,精心設計了一場謀殺。更讓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殺害的人是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彥,而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后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步驟。
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國小、國中同學,長大后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無名,雖然一心想成為作家,但是這條路卻走得并不順暢。
成名后的日高并沒有將野野口拒之門外,而是好心地將他介紹給了兒童讀物的編輯,為他的作品找到發表的渠道。
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稱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鈍器砸暈,然后勒死了。
謀殺案的解決并沒有花費偵探加賀恭一郎很多的時間,當加賀發現野野口在關于案件的記錄中有幾處故意為之的錯疏之地時,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可是,案件并沒有由此結束。
在書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動機,在加賀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被一點點揭開,各種微小的證據,都在此時證明著,其實,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個偽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變態的日高形象浮現出來。他將野野口的作品據為己有,還借此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殺自己的錄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紋的兇刀,野野口與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產生了曖昧的關系,這一切都成為日高邦彥要挾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寫手的條件。
為了維護初美,野野口接受了這一切,并將它們視之為命運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變成了親密的伙伴關系。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吧!
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遭人搶劫,搶匪劫持人質與警察對峙了130小時之后,主動放棄,在對他們的審判中,四位人質都不愿意出來指控,甚至還募集資金要救他們。這種在意識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對控制者的情感反轉,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可惜最后,初美卻因為車禍而死,野野口并不認為這是一場純粹的意外,因為那個雨夜,貨車司機說,初美是忽然出現在路上的。也許,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為了給心愛的女子報仇,為了自己應該享有的尊重和榮譽,野野口策劃了這起謀殺。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殺人動機,完全是為了那位他曾經深愛的,已經離世的女子。
逮捕時,加賀才知道野野口已經身患絕癥,時日不多,調查的過程見于各種報章,野野口成為了讓人同情的殺人犯。
這個結局,讓人覺得悲傷,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個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說,當然也僅僅只是個推理小說而已。
接下來東野圭吾將故事引導向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方向。
這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結束了,故事卻并沒有結束,最讓人驚嘆的排布才剛剛開始。
多事的加賀警官卻并不愿意就此罷手,他認為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是進入打字機時代后不該出現在手指上的寫字的老繭?還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親密無間”?
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地剝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托在手中,捧到了讀者面前。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婚外情,沒有代筆,沒有威脅,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實施,這樣的費盡心機,昭示著結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個開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謀殺他的一生!
拍好錄像帶,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寫過的每一本書,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一個創作者的想象力和營造力,緩慢而又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劇情的設計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鄰居的貓,只為了讓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個視生命如草芥,殘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經死去,但這卻無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長的惡意!死亡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如果沒有加賀的堅持,野野口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創造出來的作品,當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
“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在加賀調查當年與野野口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
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么要打人時。
孩子回答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這么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住在同一個街區,上了同一所國小和國中,野野口被校園暴力不想出門的時候,日高天天找他結伴去上學。日高有原則,有正義感,從小就敢直面校園暴力,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內向,膽小,為了逃避被暴力,主動去做了惡人的跟班,參與欺負日高的行動。即便如此,在日高成為暢銷小說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攜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參與校園暴力的證據之后,還幫助他隱瞞事實。
單從這樣的人物關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卻早已深植,圣經說,人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野野口的母親非常不喜歡那個在她看來十分低級的街區,她總是用一種高人一等的語氣數落著她的鄰居們,“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絕對不會到這里來居住!”而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跡,從家庭來說,他對日高是有心理優勢的,但是,與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內心最無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顯了這一點。日高對他所做的一切讓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可軟弱的野野口修卻連痛恨自己都無法做到,于是只能將自身的一切過錯歸咎于日高邦彥。 明明是一個破爛街區中的小孩,憑什么獲得大家的喜歡?
明明打不過那些實施暴力的人,憑什么要去多管閑事?
憑什么他能成為暢銷作家,而我只能做兒童讀物的作者?
憑什么得癌癥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憑什么讓他握著關系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么?
憑什么?
這種自負與自卑的結合在野野口的心中產生了強大的扭力,不甘與嫉妒讓他的心理最終變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長在野野口身體里的癌細胞一樣,最終讓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對于野野口來說,這樣的情緒已經超越了意識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個人的時候,在他忙于拼盡全力毀掉日高的一切的時候,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以至于他已經無暇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至今仍然記得午夜第一次讀完《惡意》后,心中凜冽的寒意。
我想象不出來,在漫長的一年里,野野口修是用什么樣的心情面對日高邦彥,我更想象不出來他是如何任憑時光磨礪著恨意的鋒芒,耐心地等待著時機的到來,猶如一只緩慢靠近獵物的豺狼。
很想知道,當野野口在記事本中記錄下日高的死亡時,他是怎樣的心情;當他的計劃一步步得以實施時,他又是什么心情?
東野將人性中的陰暗放大到了極致,讓我們不得不去正視它。合上書之后,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在反思自己是否有過如同野野口一般的想法。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于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某種氣味。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上天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于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著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小小的掩鼻的動作,我們微微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