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本文作者拍攝
01
從德國的慕尼黑去往奧地利薩爾茨堡的火車上,車廂里進來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孩,面目清秀,引人矚目的不是他的亞州人面孔,而是他手里提著一把比他個頭還要高的琴——雖然樂器我也見過不少,但低音提琴(又稱倍大提琴)還是第一次見到。
因為同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而且我家也有個小琴童,便和他聊了起來。原來他是“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大二的留學生,從小在廈門音樂之島鼓浪嶼長大,中學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這么巧,我簡直要驚呼起來了:“我們也來自上海!鼓浪嶼前幾年我去過一次,特別喜歡!”
接下來,他跟我們聊了一下他的留學生活,每天的時間基本上除了樂理、視唱、練耳等基礎課程之外,其他的都是在琴房練琴,通常都是一天好幾個小時的練習;學院的老師除了傳道和答疑解惑,也會給他們安排很多次校內外的演出機會。
然后,他拍拍手里的低音提琴說:“這不,我和同學剛從德國的一所高校參加完演出回來”。
雖然他只是不經意這么一說,卻讓我感慨萬分:“外面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我們國人通常只是說說而已,想要帶娃看世界也時常一推再推,對于歐洲的學生而言,出國交流、演出卻是家常便飯。
我也是到法國留學后才發現,出國對于他們而言真的完全不算什么事兒。一次我們管理學院的俱樂部組織旅游活動,地點是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從巴黎過去也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坐巴士慢慢悠悠地走,四個小時左右也就到了。如果從學校的里爾校區出發,那就更快了,貌似一個多小時就能到。
當然,這個是與客觀環境因素分不開的。歐洲大陸上,大部分國家都屬于申根國,出國十分便利,就跟我們去郊外散個步那么簡單,自駕或者買張巴士票、火車票就過去了。而在我們泱泱大魔都,從浦東到浦西都老費勁了。
我們出趟國門那就更是不容易了,除了需要提前準備護照,簽證辦下來還需要一堆的材料。記得當時辦理去法國的留學簽證,經歷了漫長而又煎熬的提交各種材料和等待的過程,生生從3、4月份辦到了7、8月。
02
普大喜奔的是,現在國內辦理旅游簽證也越來越方便了,也有很多國家逐步對我們開放了落地簽,不少國家和地區甚至可以免簽。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同胞們開始走向世界,去往一些遙遠的國度。
現在的旅游簽證快的話24小時就出來了,買機票訂酒店也都可以在手機上輕松搞定,按說自助游現在變得越來越便捷了。
但是,即便是差不多的花費,我身邊仍舊有很多小伙伴寧愿選擇國內游。這里其實并沒有詆毀國內游的意思,畢竟我們中華民族幅員遼闊,大好河山哪能輕易就走完、看完?
我只是發現,很多人對“出國”這件事在潛意識里還是有些抵觸或是恐懼的。在留學潮越來越洶涌的今天,很多家長所持的態度還是要么“神圣化”、要么“妖魔化”。一則因為留學之事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還是太陌生太不了解;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多人多少還是有點安土重遷的思想。
在法國碰到過一個德國人,他曾經在中國北京工作過兩年多,后來又先后到臺灣、日本工作過幾年,現在是居住在巴黎的第五個年頭。言談之中他完全沒有覺得自己是在“漂”,更沒有生出些類似于“命運不定”的感慨來,相反,他非常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因為自己體驗到了更為豐富的生活。
不僅僅是工作以后的人如此,西方的年輕一代也很喜歡去遠方走走看看,眾所周知的就是他們的間隔年(Gap Year),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會特意預留出一年的時間來“觀世界”,從而獲得更完整的“世界觀”。
在巴黎留學時,大部分同學都是來自于世界各地的90后(有不少還是94、95年的),他們的留學經驗一般都很豐富。其中有一個印度女生S,她的大學四年,每年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完成的,巴黎一年的學習結束后,接下來去新加坡留學一年,然后再去迪拜。
也許你要說,那是因為他們不差錢。事實上,很多留學生并不富裕。因為共同選修過一門課而認識了兩個葡萄牙女孩,她們都很節約,用的手機是很老的款(類似于諾基亞),用的電腦也不是時尚潮流的蘋果(和我一樣用的是SONY)……由于巴黎消費比較高,她們一般都自己做飯,晚上沒課、時間充裕的時候就多做一點,留一部分出來次日帶到學校當午飯。
但是,她們倆把平時兼職掙的錢攢下來,也去過不少國家了,認識我們后,還打算以后也去中國看看。更重要的是,她們都有自己清晰的夢想和規劃,她們清楚自己將來要的是什么。
這群90后的視野真的很讓我這個80后慚愧:十來年前我在讀本科的時候,還只知道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樣。至于地球另一端、另一個角落有些什么樣的人,腦子里還真壓根都沒有想過。
半年前看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觸動挺大,但還遠不及此時的切身感受來得震憾。
對于很多國家的人而言,“地球村”不僅僅只是一句戲言。地球的的確確只是一個大“村”,他們可以在村里自由地行走。
03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那么,遠方到底有什么?除了美食和美景,還有些什么?在行走過歐洲近十個國家之后,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遠方不僅僅只有具體的景、物和人,更多的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一段難忘的經歷,一個聽來的故事,某個或喜或憂的瞬間,還有旅途中的各種體驗和感受……
去了遠方,我們才會知道,原來還有一些和我們截然不同的人,過著全然不同的生活,他們有著和我們迥然不同的思維。
這趟法國交換學習之旅,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卻也讓我收獲頗多。以前對于“無國界”管理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只有當我們的視野“無界”了,思維才能“無界”,心靈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也曾經禁不住暢想:
如果,對于孩子出國留學的心態,也能像我們從長沙到上海、或是從武漢到北京上學這樣;
如果,我們不用傾家蕩產、費勁心血地湊學費,不用擔心陷入中介挖好的坑里,也不用經歷漫長而又復雜的留學簽證過程……
如果,我們考慮的不是讓孩子出國去“鍍金”、“長臉”,而真的只是因為:在另一個國家的某所高校,恰好適合孩子的發展,恰好有孩子感興趣的專業……
如果,這一天到來了,那該多好。